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浪女性 > 正文

走过信任的青春期(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1日14:25  《心理月刊》

  导语:今天,人人都感受到信任的风险。这是一场无法避免的成长的危机。我们信任他人的能力会在这场考验中沦丧,还是涅槃?(编辑/文:张茵萍)

规则,现代社会的信任基础规则,现代社会的信任基础

  “儿子,把馒头放下,别吃了!”申洁神情紧张,“妈,以后别买馒头了。上海的大超市里馒头都有问题呢!我去庆丰买点包子吧,老字号稍微放心点。”

  现在什么能让人放心呢?申洁首先想到保姆,孩子出生后两年内换了5个。要么偷懒、做事马虎、手脚不干净,要么不会带孩子。最后一个待了1年半,孩子也和她亲了,她却说不干就不干了,说新东家出价更大方,弄得孩子这段时间天天哭闹。

  吃得提心吊胆。出去吃饭怕“地沟油”,买肉怕“瘦肉精”、“牛肉膏”,买海鲜怕“洗虾粉”、“核辐射”,买蔬菜怕毒韭菜、毒豆芽。国产奶粉是不敢选了,进口的也是换着牌子来,谁敢拿孩子开玩笑?这些制造商太缺德,监管部门是不是光收钱盖章?

  不敢生病。看个感冒就花四五百,开一堆吃的喝的喷的还带吊瓶。大医院大专家的水平、医德也很难说。如果要动手术,你敢不给上上下下红包打点吗?还是平时多注重保健吧。

  什么都可能是假的。假文凭、假证件、假发票的小广告无处不在;姜太公三天两头蹲在路边,一脸忠厚地捧着脏乎乎的新鲜古董,等你上钩;艺术品拍卖能把印刷品当原作卖给你。

  危险就在身边。那天带孩子过马路差点被闯红灯的车撞到,吓得心惊肉跳,还被老公教育了半天“不能把生命寄托在司机的道德上”。

  老公前段时间看到“富豪之妻‘被离婚’10年”的新闻,这婚姻也太没保障了,他不会也留了一手吧?很多人说“在这个社会,唯一值得信任的就是你自己”,真是这样吗?

  危机蔓延

  不仅是申洁,社会中每个人都多少感觉到信任的危机。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失信造成经济损失5855亿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营销系教授彭泗清认为,中国的不信任已蔓延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成为一种情绪性的、不自觉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的心态对社会生活的危害,可能比这些现象本身还要严重。

  “无法信任他人的人是孤独的,没有人际支持和帮助,容易产生抑郁、自杀等心理问题;无法信任就无法合作,工作中容易产生障碍;对社会机构不信任,还可能产生敌意,容易发生反社会破坏性行为。”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说:“而信任他人可以提高沟通效率,使社会交易成本降低,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愿意与人打交道、社会性增强——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与他人的关系。”

  心理学家韩岩注意到,一起抱怨的“传染效应”可能会导致负面情绪扩大化,他提醒说:“要避免泛化思维。不要因为失望,就泛化到对整个社会都不信任。要分清楚,引起我们不信任的,哪些是他人的因素,哪些是社会的因素,哪些是自己的因素。”

  造成我们社会不信任的有哪些因素呢?

  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

  我们可以想象有这样一个人。他从小在乡村长大,很少接触“外人”,吃的用的大都自给自足,家人相互信赖,这种信赖也延展到家族、邻人。村里人彼此清楚底细,谁要做了坏规矩的事,消息马上遍布全村,这个人轻则被家人训斥,重则众叛亲离。他不敢做坏事,也相信别人不敢坑他,相信自己如果帮了别人的忙,对方早晚会把这“人情”还回来。

  突然进了城,他发现一切都变了。和陌生人贴身挤在公交地铁里上下班,身边走过无数路人,公司同事多半还没熟悉就分道扬镳,电话、网络和邮件是工作主要沟通工具,彬彬有礼的餐厅服务员根本不记得他这个老主顾他每天接触无数没“关系”的陌生人,要么只是作为一个抽象身份存在。付出信任会得到回报还是被人利用?受了些挫折,听了太多受骗的故事,他不敢再信任他人。一切都不可信,除了钱。欺骗又如何?大不了以后不相往来

  中国近几十年所经历的人际交往模式的变革,与上面这位老兄的经历相似。我们进入到一个充满陌生人的社会,原来因为熟悉而建立起信任的方式不太管用了。在传统社会,人际交往中的人情、交情和关系让人们彼此间有种责任感和义务感,这种惯例、习俗就像隐性规则,造就了稳定、可预期的生活,给心理带来安定感和信心。现代社会关系中,这种隐性规则变得不确定甚至不存在,使人感觉焦虑。就像在路上开车或者排队,如果经常被抢道、夹塞,每个人心里都会感觉紧张和不安全。在新的环境下,如何才能信任他人?彭泗清说:“必须借助法制手段。”

  规则,现代社会的信任基础

  “现代社会与农业社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建立在规则之上。人性中有优点也有缺点。法律就是要帮助人类克服弱点,更好地传承。比如人有自私倾向,就得用公平的社会体制加以局限,婚姻制度就是要控制人类的好色本性。规则的清晰,这才是真正的信任的基础。制度的执行和监督相对独立,才有理性的结构。我们社会出现信任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规则的确认及执行不明确。”彭凯平说。

  曾经,在国外存在多年的传销在中国演变成“杀熟”工具;而今天,我们可以自在地在网上“淘宝”、“拉手”,与从未谋面的商户建立合作关系,这种变化显然与制度有关——比如淘宝网的“支付宝”、“信用积分制度”、“消费者保障计划”制度。但是接二连三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仍在提醒我们,制度远不完善。为什么规则的确立和执行这么困难?社会学者王飞雪的观察是:“以关系本位的中国社会过于强调关系,使人们在现实中热衷于关系、人情,忽视和削弱了制度保障的力量。”

  中国过去数千年动乱不断,没有形成过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而牢固的家庭体系就像是一种防御机制。但是,家庭的壳如果太坚固,也会成为与外界建立信任的阻碍。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与他人的高信任度合作,需要我们超越血缘,去信任他人。

  成长的阵痛

  中国社会的信任度到底如何?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正在发生严重的信任危机,但是,许多调查数据却给出相反的结论。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的史根洪在一篇文章中介绍了两个调查结果:1990年“世界价值研究计划”中,中国受访者相信大多数人值得信任的比例为60%,在41个国家中排列第4;1996年“世界价值调查”中,仍有超过50%的中国人相信大多数人值得信任,属高信任度国家。彭凯平也告诉我们:“经济学家算出来的数据,中国人‘信任商’全球排第二——中国人愿意相信别人。”他分析说:“这可能与中国文化相信人性本善有关。现在出现在信任危机主要是因为社会发展变化太快,我们的风险感和不确定感增强,于是对人和社会机构产生不信任。

  心理学家韩岩也相信,中国人普遍感受到信任危机,与我们的内在感受有关。“市场经济鼓励个人争取自己的自由、利益,人越来越‘个人化’。西方人觉得这很自然,然而中国人面对的是:原来我们是一体的,现在个人必须要分化。当对方的反应无法预测,就形成从信赖到不信赖——这种阵痛,也是成长的必然过程。从个人心理成长来讲,它不是坏事。”他解释说:“就像婴儿觉得和妈妈是一体的,但是随着长大,会意识到‘我和妈妈都有自己独立的欲望和意志’。成年人关系也是这样:我明白你和我是有不同意志、不同欲望的不同的人,但我们的内心深处是一样——都需要幸福、自由、亲密,需要被人爱也去爱别人,同时也需要独立。如果我们能尊重这个原则,即使很多事情我们不能控制、不能预期、不能达成一致,但是在深层次上我们对对方还是有一种包容和总体的信赖。这种个人分化,其实酝酿着一个更高层次信任的达成,这是基于人性更加全面理解的信任。”

  启动“信任循环圈”

  不管中国社会与其他社会相比信任度是高是低,现实问题是,很多中国人有这种“不信任感”。而互相不信任,可能造成恶性循环。

  “只有你对他人有足够的信任,才会对他人表现出充分的‘诚信’,‘信任’成为‘诚信’的必要条件。如果大家都以对方表现出诚信为基础,才能信任他人,然后再付出诚信,那么就绕进了一个死循环。”彭泗清和社科院客座研究员杨中芳在《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中这样说,“儒家以对人的潜在美德道德力量为基本信念,来启动人际交往中相互信任的循环锁链:先由自己诚信取得对方的信任,然后对方以诚信回报,从而自己产生对对方的信任。”

  “不信任产生的循环是系统的不信任,信任产生的循环是系统的信任。我们的研究证明:如果我们对一个人信任,产生的积极效应不只在对方身上,还会令对方对另一个人产生信任,社会就会形成良性循环的系统——‘信任循环圈’,而最后受益的可能就是你——一个给别人不期望回报的信任的人。”彭凯平说,“作为个人,我们想事情时要尽量全面一点;做事情时要冷静一点;把别人想得好一点。我认为:宁愿误信,也不要过分猜疑别人。”

  如果每天吃东西时害怕中毒,在路上时刻担心被撞,请了保姆、员工又多干一份监工的活,怕朋友传隐私把心中苦闷咽下,怕伴侣不忠而不断查岗没有信任,我们的生活将多么辛苦!34岁的佟琳琳说:“年龄越大越知道社会凶险,但我还是愿意相信别人。因为当我带着信任坦然、微笑着面对他人时,得到的回馈也总是令人愉悦的。这样开放的氛围可以帮助我更了解对方,也慢慢敢于更多地付出信任。”

  信任,是我们对世界、对他人的一种态度。你的态度是什么?

  更多精彩,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分享到:

手机访问女性频道,潮流、情感、八卦随时随地一网打尽

留言板 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