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浪女性 > 正文

组图:让孩子绿色地长大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1日11:50  《心理月刊》

  导语:让孩子绿色地长大,这是为人父母的最大心愿。这就意味着,要让孩子像一棵自由的杨树一样,在游戏中学习,在天性中成长。(编辑:李芬芬   文:黑丫  方方   图片提供:小天使行动基金)

每一个孩子长大需要的“绿色”是不同的每一个孩子长大需要的“绿色”是不同的

  在外企工作的梁君在北京的郊区买了一块地。每逢周末,她和先生就会带着6岁的儿子去郊区种菜,种花,拔草,松土,施肥。像梁君这样为了孩子在郊区买房、置地的白领越来越多。“就是想让孩子绿色地长大。”梁君说。

  “说到怎么样长大,我们要比我们的孩子幸福多了,我们是更自然地成长的,他们,是更电子那种。”38岁的点点妈说。“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这个比较是成立的。”罗辉是35岁的“孩儿他爸”,他觉得现在的孩子完全谈不上健康地长大。“我们有一大箩筐少年时的趣事和游戏,我们也都能够自然地理解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或者是低唱的油蛉,还有弹琴的蟋蟀可我们的孩子认识什么呀?”他说,有一次他开车带孩子经过一片棉田,儿子指着大片盛开的棉花赞叹:“哇,这么多漂亮的花呀!”罗辉苦笑:“这就是我的孩子,把棉花当成鲜花!”可这是孩子的错吗?他们在城市的水泥丛林中出生成长,远离大自然,上学后,他们的世界又在电脑、电视和填鸭一样的书堆里,他们只是孩子,可是失去的很多

  在今天,我们的孩子可能像期待的那样绿色地成长吗?“绿色”,意味着一种开放的、健康的、可生长的良性关系,它不仅仅是让孩子有公共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让成长的阳光围绕着孩子,同时又给孩子以阳光灿烂的自由。我们很幸运地找到了3组集体见证:北京四中人文实验班、动动剧团及小天使行动基金——他们的成长实践并非是完美的,但他们的故事却告诉所有人:这就是绿色地长大。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孩子长大需要的“绿色”是不同的,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可能都需要针对孩子的特性,让他们“绿色”地长大。

这里是动动剧团这里是动动剧团

  1.“我就是弹珠!”

  动动剧团是完全由7~10岁的孩子组成的剧团,是北京市第一家民办的非营利儿童剧团。动动剧团致力于多种类型儿童剧编创、制作和演出。创办人希望孩子能通过排演戏剧,慢慢地让身体说话,做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的主人。

  “我的爸爸和弹珠(‘我’在话剧《弹珠巫婆魔法国》里扮演的一个角色,这部话剧讲了一个原谅与爱的故事)的爸爸一样,一天到晚总是说工作忙,我很生爸爸的气,他每次出差打回家的电话我都不想接,不想跟他讲话。现在,弹珠让我知道要原谅别人。爸爸再打电话回来的时候,我关心、问候爸爸,告诉爸爸注意天热了别中暑,我想他一定很高兴。”

  这是一段在动动剧团里流传最广的文字,写这篇日记的孩子的父亲读到这段文字后,特地在首演当天赶回北京。演出结束,父母用热烈的掌声庆祝孩子的成功

  “这里是动动剧团”——新浪上一个关于儿童话剧的帖子引发了一轮报名潮,呼啦啦地,不到一周时间,4个话剧小组开课了。排练室外,家长隔着窗户往里面瞅,“这明明是个男孩儿啊!”一位老大爷看见男扮女装的巫婆直纳闷。

  “这就是我们想通过话剧传达出来的东西——让孩子通过扮演完全不像自己的角色,经历体会角色的情感和想法,最后能在现实生活中自然地学会换位思考。”动动剧团创办人王淑琪解释。

  “小兰姐姐(动动剧团的老师)教我们演戏的第一句话就是:真看,真听,真想。她告诉我们演戏的窍门就是去体会剧中人物的内心,带着这种心理的轨迹去完成动作。以前老师批评我在台上手和脚不知道怎么放,整个人就好像是被线缝住了手脚的娃娃,只能在很小的空间和范围里表演,老师的指导就好像是一把剪刀,咔嚓咔嚓把我身上的束缚一下子都剪掉了,现在,我在台上首先想到的不是我该怎么演,而是我就是弹珠,我会和弹珠一起哭一起笑,表演马上就生动起来了。”

  当手脚被松绑,人的身体和内心都会变得自由、柔软,容易接收到角色传递出的信息——比如这个角色很有爱心,所以大家都喜欢他/她,而那个角色是个坏蛋,所以结局很惨。“戏剧首先把角色的界定打破了,你要去演一个和你完全不一样的人,就要调动所有的感官和情感去感受角色,这种体验好像自己真的变成了角色本身,当孩子完全沉浸到这个角色里时,他们的身体就会变得柔软、自然,你会发现,他们的活动范围开始变大,姿势增多,手脚并用,他们还会突然做些没有预先准备好的动作,创造力、想象力、真实的情感都喷发出来。这个时候,他们已经理搅苏飧鼋巧绻院笤谙质瞪钪杏龅搅司弑刚庵纸巧氐愕娜耍且材芾斫舛苑搅恕V劣谀切┍豢⒊隼吹拇丛炝Α⑾胂罅Γ际窍肪缃逃透⒆用堑睦裎铩!蓖跏珑魉怠£

游学,一种体验式教育方式游学,一种体验式教育方式

  2. 一边游一边学

  游学,一种体验式教育方式。自古以来,中国民间非常重视游学对人格养成和知识形成的重要作用,孔子就是这样教学生的——亲率弟子周游列国,开眼界,长见识。但这种体验式的教育传统几乎失传了。北京四中人文实验班在这几年里坚持在寒暑假师生共同游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这种一边游一边学的方式。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你可别以为这声音来自某个教室,这是北京四中人文实验班的同学们,正在杭州岳庙里通过朗读《满江红》来祭祀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

  在游览中学习,老师提议后,所有的活动,从景点的选择、路线的设计、时间的安排,与旅行社的交涉,都是同学们共同设计。定好计划后,老师审议通过,利用寒暑假时间,孩子们就踏上游学之路。每到一个地方,碰到历史人物,他们都会祭祀一下,比如杜甫草堂、范仲淹墓等。在范仲淹墓前,同学们一起写祭文,集体朗诵《岳阳楼记》。高二(11)班的冯瞰说,对名人的祭祀活动,让她感觉自己与伟人的距离并不遥远,隆重严肃的祭祀场面,让她对伟人油然而生崇高的敬意。“在心灵和感受上很贴近范仲淹,可以更直观、更感性地看到范仲淹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同学们白天游学,每天晚上还要根据白天的参观,就一个话题共同讨论,然后写出自己的游学感受,大家一起编辑、校对、打印并装订成册。其中一天晚上对“敬畏”的讨论,让冯瞰印象非常深刻。“我了解了,敬畏在生活中是表达情绪、情感的一个词,是人性中很温暖的体现,人因为敬畏才变得伟大。”

  通过对博物馆、园林、墓地等名胜古迹的游学,同学们在感官上获得更大冲击。冯瞰说,这样的游学让她全身心地投入感悟中,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生命,感受到更多人的生命以及古人的精神上的力量,更加热爱传统文化,热爱民族。在虎跳峡游览时,冯瞰的同学吴景健感觉自己的心灵在雄阔的景象下得到自由舒展:“没有了考试的压力,没有作业的烦恼,没有各种工作的负担。自己性格中的弱点,比如怨天尤人、与人交往中的拘谨,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永远微笑着的心情。”于是,他有了在虎跳峡的制高点上前所未有的高呼;有了爬到中虎跳上的前所未有的兴奋,任自然洗涤着自己的心灵。

  在游学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同学们也会碰到一些困难。就拿最近的江南之行来说,冯瞰说他们用了半个学期做准备,每周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看纪录片《江南》,整整看了一个月。“可看的东西太多,无论哪个路线都会错过一些景点,那么同学们在一起就要广泛征集同学的意见,搜集资料,尽量从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或者规模等作筛选,使我们的全局统筹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还有跟旅行社在费用上进行协商,我们都会直接从中学习到与人交流的技巧。”

由孩子管理的基金由孩子管理的基金

  3.由孩子管理的基金

  我们几乎从未听说过由孩子们参与管理一个基金这样的事情。但隶属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小天使行动基金则针对青少年志愿精神培养,孩子们自己策划和申请公益项目,并在专业的青少年机构辅导下最后实施。

  2008年5月底,北京,石景山游乐园广场上,一位失去双臂的男孩正在用双脚弹钢琴,几个女孩围成一颗爱心,唱着祝福的歌;广场另一头,一些孩子头也不抬地趴在地上画画,他们在给四川灾区的孩子画祝福“在场的所有人都哭了。”小天使行动基金秘书长贺永强一边向我们展示这场为地震儿童祈福募捐的现场照片,一边向我们描述这群孩子:“活动有近百人参加,这都是孩子们自己策划组织的,他们想为灾区伙伴做点什么,于是就自己组了工作组,做计划找场地,我们大人都是被‘招聘’去的,给他们一些建议和指导。”

  这些利用课余时间自己组织活动的孩子都是小天使行动基金的成员,他们会在假期结伴去郊区和农村给当地孩子、老人放“快乐电影”;每个月,与其他城市的同龄伙伴通信,讨论这个月设定好的共同话题;到了节日,通信伙伴还会互相邀请,集中住到其中几个孩子的家里,分享食物和空间

  孩子都喜欢搞活动,不一样的是,这里的活动大多是孩子自己发起的。小天使基金启发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问题,讨论创意,再向基金会申请项目,最后落实下去。整个流程拥有流畅的起承转合,根本不用担心进行不下去,因为这里有专业的老师和课程做指导,不用太久,孩子就能自己独立执行了,而小天使行动基金的大人们只要站在一边看就行了。

  其实,最主要的是内心的独立。一个小学生写了一段这样的自述:“我就是一台读书的机器,爸爸妈妈把吃的送到我嘴巴里,把衣服给我穿上,像给机器加油一样,然后我去读书,上培训班,我不想读书,很不开心,什么时候,我才能变成大人啊?”

  几乎每个小孩都会在内心渴望早点长大,尽快独立,但父母却总是太过担心,于是要给他们安排好生活、学习、特长乃至品德特点。但事实上,“孩子在同龄人的陪伴中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获得成长,这个过程可以是自主的,完全独立的,爸爸妈妈完全不用那么累。”贺永强说。

  小天使行动基金在去年六月组织了一些城市孩子到四川陪伴灾区伙伴,一个从来没有出过北京、近乎有洁癖的初中生,到灾区后和所有孩子同吃同住,坚持每天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下伙伴的影像,照顾比自己小的志愿者。回到北京后,他不但将自己的感受写成博客,告诉身边的朋友,还将采集的视频照片编辑成短片,通过自己和家庭的努力募集到了30多万的学习用品,送到了四川。

  相信孩子拥有自我成长与思考的能力。让孩子们在一起,让他们自己去玩耍打闹,慢慢地,他们就会交融,学会信任,会流泪,会感受到爱和责任——而所有这些,都能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能在自由中学会自律。让内心获得真正的成长。

  更多精彩,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分享到:

手机访问女性频道,潮流、情感、八卦随时随地一网打尽

留言板 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