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红顶商人” |
http://trendsmag.sina.com.cn 2004年07月26日18:11 《时尚Esquire》 |
文字/戴华 “保利文化好找,不用认识谁,进去就能找到。这一点事业单位做不到,私人老板也很难做到。”这是李南对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下的一个基调,也一语道出了国有企业在市场化运作中的优势。就在说这句话之前,李南刚刚还在谈惠特妮-休斯顿来华演出的合同。接下来要谈的还有后街男孩、麦当娜、艾尔顿-约翰、老鹰乐队、STING、The Prince……“他们全都是自己找过来的,他们的经理人都是直接来到这里,说我们想要谁谁来保利剧院演出。”李南就这样紧接着给上面的话加了一个注解。 这时候的李南,表情看上去不免有些得意。“保利”,这个在外人看来有些神秘的名字就在这两句话里慢慢撩起了面纱。 ·小提琴手李南 我们为圆明园的国宝回归祖国而欢欣鼓舞,我们领略着大卫-科波菲尔的魔幻艺术,感受着伦敦交响乐团的古典气息,看着《无间道Ⅱ》《无间道Ⅲ》和黄金时段的电视剧,而那鲜光的后面就是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和不为人熟悉的李南。三年来,“保利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李南也成了中国文化产业界响当当的人物。李南总是说自己只是个操作者,如果你仔细看看这个操作者的手,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只不过手背上留着些显眼的烫伤的痕迹。而恰恰也是这双手,曾经是专业地拉着小提琴的手。 虽然李南曾是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和中国爱乐乐团组建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可如果不是他亲口说起,很难想像他是专业学音乐出身。“我学小提琴,后来在北京军区当过步兵,文艺兵,后在军艺上了大学。至今已经有了12年的军龄。” 而从一个小提琴手到一个文化公司的总经理,这是一个何等漫长的过程,长到李南花上半天都不能道尽其中的曲折。“转业以后,我到商海里游泳去了,是做贸易,跟文化一点都不沾边。1984年到1993年,我做过一个小家电的公司,在中关村做过电脑生意,还做过工人,做过教师,做过工会主席,做过企业的推销员,做过经理,做过财务办公室主任。”或许,李南自己都没法一口说清他究竟做过多少工作,但他知道这些工作都没有白费,他得到了丰富的商业经验和社会经验。 人生的转折出现在1993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让他跟现在《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朱伟做了邻居。“朱伟周边有一群朋友,比如作家余华、李陀等人,大家都是音乐爱好者,我们每天晚上聚会聊天,其实主要就是聊音乐。” 当时李南的事业(电器生意)做得非常好,衣食无忧,至少他听得起唱片,有时间跟他们一起聊天,写评论。而他,是其中惟一的专业者。“音乐事业方面一直是我的理想,我心里有这个情结。虽然在我人生的很长一段时间离开了音乐,但是我一直没有远离它。”音乐沙龙终于有了自己的举动,他们想办一本杂志,一本古典音乐的杂志——《爱乐》。“我们商量说,我们来做一个真正的音乐刊物,既有音乐时事,又有音乐资讯,还有音乐评论。但是这个杂志没有一个出版社愿意出,因为它的市场不敢保证,甚至它还没有一个创作队伍。最后三联书店终于愿意出钱办杂志,我跟朱伟两个人纠集了一个队伍,大家全都是不拿工资的,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是业余写稿子。直到杂志办成功了,朱伟才调到三联做《爱乐》。” ·“野心家”李南 1994年,对文化的热情终于全面征服了李南。他关掉了自己的公司,开始以写文章谋生,除了在《爱乐》上写文章、做编辑以外,他还写各种各样的文艺评论文章。“虽然那时候拿不着多少钱,但是心里满足,尤其因为我做的很多是鼓励建设性的批评。我促进了一些人取得成绩,这是我一生值得骄傲的。”李南说的这些人里,有指挥家曹丁、水蓝、谭利华、陈佐湟、余隆、李心草,有钢琴家朗朗…… 李南回到了音乐,他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1995年,我做了一次尝试,组织当时能邀请到的最好的中国好手组成110人的交响乐团,叫中国爱乐乐团,演出中国爱乐音乐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第一次在音乐厅卖出了站票。”在这个基础上,1996年李南与和陈佐湟一起组织国家交响乐团。当时在国家交响乐团,李南只拿2000块钱的工资,也渐渐感觉到这样那样的限制,但是他已经摸到了属于自己的路。“如果让我回过头去做贸易,我完全可以做得很好,比以前做得更好;但是我宁可在家呆着,光是挣钱并不能满足我。” 如果说李南没有“野心”,恐怕连他自己都不会相信。他辞去了国家交响乐团的工作,1999年年底,终于踏上了保利这个期待已久的平台。 那时的保利没有文化艺术公司,也不介入文化产业。当时,中国酒店管理已经有起色了,但是剧院还没有。2000年之前,保利的剧院盯上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团,一年演200场杂技。“管理这么好的一个英国人设计的场地,为什么不把它设计、改变成一个综合的艺术中心呢?北京没有这样的中心。”李南当时就是这样跟保利的领导说的,“投一点钱进去改造一下剧院,然后在管理、经营上提高到一个比较高的标准,如果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话,这里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受关注的剧院,很多国外的团体就会趋之若骛。”经过半年的周密考虑,保利集团的领导采纳了李南的建议。 “我们一点一点地重新制订剧院的章程,完全运用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这个剧院是中国目前惟一一个企业化运营的剧院,而且可以说是惟一一个赚钱的剧院。”李南达到了他的期望,还远远超过了这个期望。基于保利剧院的管理,他继而提出了与这个剧院相辅相成的一系列业务。“很多相关的业务都可以以这个剧院为基础实现,只要你有品牌出去,人家认可你,你就可以做到。”是的,李南像一滴迅速扩散的墨水,现在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下面有了剧院、演出公司、艺术博物馆、影业公司、音像发行公司、图片社、电视台、广告公司、数据光盘公司、演艺经纪公司…… ·李南的舰队 如果把这些公司看做保利文化的舰队,李南拥有两艘值得称道的旗舰:舞台演出和影视。“这是文化产业界定的两大主业,全世界都这样,支撑保利文化的也是这两大支柱。其他东西都是派生出来的。” 面对舞台演出,李南多年来摸爬滚打的经验终于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中国的文化企业从业者,人才奇缺。在各文化专业上有成就的人不少,但真正在产业上有成绩的人少。后者的素质必须得在文化专业知识和产业知识上两者兼备。” “比如惠特妮·休斯顿,想来北京演出,国外公司给你提供了一个项目,你的第一感觉应该是:这个人是谁?她在中国有多大的市场?她的艺术成就是什么?她在国际上是排什么级别的人物?是中级的还是顶级的?——这就关系到票房的定价。在我的脑子里,首先是票价能定到什么档次。演出业最重要的是从市场、票房拿回回报,电影也是如此。如果是艺术成就的话,那有人去做,不是文化企业的老板应该去做的事情。” 在自己的老本行,李南更是有着别人难以企及的自信。“中国任何一个专业艺术团体和搞乐器的人,我都认识,而且我都知道他的水平如何。如果现在让我组成一个新的交响乐团,不用经过考试,我马上可以列出一个名单来,告诉谁坐在什么地方,谁是一流的,谁是二流的,谁是三流的。包括在海外的众多乐手。我确信其准确性,没有问题,因为我已经试过多次了。”其中主要的两次除了国家交响乐团,还有就是参与组织中国爱乐乐团。爱乐乐团的起始报告、策划、方案、章程,李南是主要操刀手。 到今天为止,李南自称做过两件引以为豪的事情。“一、主要参与了两个乐团的创建,并使他们有了较大的影响;二、就是我做成了一个保利剧院,把‘保利’的品牌让全世界都知道。其他的一些事情,包括影视啊,广告啊,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别人都做过。” 李南就是喜欢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他有一个观点:“在进入任何一个领域的时候,我们都应该遵守里面的游戏规则,但是游戏规则是人制定的——我愿意做那个制定游戏规则的人。”保利剧院的游戏规则就是自己规定的,他做成了中国第一个剧院管理公司,这个剧院管理公司也是目前中国惟一的一个。“在一年300多场演出里,有150场是我们自己做的,自己投资,自己策划,自己宣传,不是光坐在这里收场租,这是跟别的剧院不一样的。” 这几年,中国国内的很多剧院的人员都来到保利来培训、学习,包括策划人员、管理员、服务员。这时,得意又一次写在了李南的脸上。“所以这次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以竞标的方式招管理者,我们就去应标了。我们在6家公司里中标,在百分制里我们比第二名高了40分。这正说明了业界对我们的认可。” ·李南的机场 李南这样半开玩笑地说:“我做文化产业一是出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热情,二是责任心。就我这个年龄,在生意上,我做得再大,都不可能有多大的成就,都不可能做成李嘉诚了;但是我们有可能做成音乐上的李嘉诚,我们可能做成文化企业的李嘉诚。” 他是有责任心的,他慎重地考虑公司与国外企业的合作。“洋人进来以后,游戏规则由他们来建,肯定是有利于他们的。我最着急的是利用我们各种能力制定我们自己的规则,与有共识的同行们一起合作,先把它制定好。这样,洋人进来的时候,你要遵循我们。我们创建好平台,把机场修好了,你的747过来,就必须降落到这儿。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市场完全不是一个模式,如果他们完全按美国的套路进来,这对中国肯定是有害的,会扼杀很多很多东西。”客观清晰地看待自己,这是李南一贯的坦率。“我们绝对不要说,我们中国的文化市场已经形成了。中国的文化市场根本没有形成,还很不规范。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连小学生的水平都没有。” 去年,非典对文化方面的冲击巨大,保利文化艺术公司也不例外。保利文化八个多月没开张,什么都没开张,电影没法拍了,剧组全停了,演出也没法演,剧院关门了,艺术品也没人要了。“尽管去年比较惨,我们没形成亏损,还是有一些赢利,但是速度就下来了。原来是20%的增长。我们不滥做,不急功近利,也不杀鸡取卵。如果单想赚钱,我可以扭头把杂技拿回来,光吃旅游团的钱,我一年3000万都能拿回来,但我不做这件事,自己不能砸自己的牌子。有领导说,北京乃至全国的演出市场像飞蛾扑火一样,而我们不是。” 李南喜欢“高屋建瓴”这个词,喜欢极了。他的眼光瞄准了更大的地方,市场的不规范让他确定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策略。现在他又起了进军体育文化领域的念头。“奥运会是个文化企业崛起的大好时机,我们在大型文化活动、工程制作部都有计划进入。”这是一块人人看着眼馋的大蛋糕,面对这块蛋糕,李南已经躲在他那简易得近乎简陋的办公室里,摩拳擦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