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放送 Sina Ads.

  更新时间:12/01/98 首页>新旅人>媒体放送>《中国旅游》  

      [访俗采风]
    
        好一个古朴的村屯
    
        著文:辛云杰
    
        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现有少数
    民族46个。古老质朴的鄂伦民族在这座民族的百花园中,
    宛为一朵绚丽的奇葩,为这片美丽的黑土地增光添彩。
    
        一条蜿蜒的山间公路把我们从喧嚣的边境重地黑河市
    带到了位于小兴安岭北坡,只有百余户人家的村屯((新
    生鄂伦春族乡。这里距市区不过90公里,可呈现给我们的
    却是宁静古朴的自然美。它是那样的小,可能在黑龙江的
    地图上难以找到,然而它却小有名气,每年都接待来自于
    国内外的旅游团队。
    
        仍以狩猎为主
    
        鄂伦春人在旧中国,靠的是“一匹猎马,一杆枪”,
    过着单一的游猎生活,现在虽然有不少变化,但仍以狩猎
    为主。
    
        农历刚至十月下旬,这里的积雪已有半尺多厚,据说
    这也是一年中狩猎的最佳季节。当我们到十几人乘4个马
    拉爬犁上山时,沿途不时看到留在白雪覆盖的田垅上各种
    猎物的两位村民穿上猎装,骑着高头大马,身背猎枪,带
    着猎物为我们表演。当猎马在我们身边飞驰而过,冲向山
    谷、登上峻岭时,四蹄溅起的雪花伴着猎人矫健的身影,
    构成了一幅十分壮美的画面。他们头带长毛狗皮帽,帽耳
    朵朝外向后卷起,黝 的脸庞上露出刚毅和果敢。上身穿一
    件毛朝里,皮朝外的大襟狍皮袄,腰上系一根宽带子,下
    身穿着毛朝外的狍皮裤,脚蹬一双自制的半截皮靴,显得
    干练利落。为什么皮袄裤有的毛朝里,有的毛朝外?经了
    解,才知道:打到猎物时,即使是三九天也必须当时开瞠
    取出五脏,否则就会捂膛(五脏腐烂)。皮袄毛朝里的好
    处是弄上血以后不用洗,在深山老林晨来回走几趟,血迹
    就不见了;皮裤和皮靴的毛朝外是防止在密峰残草丛中穿
    行时刮破皮子。村民们说,每年冬季从下第一场雪开始,
    猎人们就三五成群地上山狩猎,一去就是十天半月,甚至
    一、二个月不下山。随着两个借人到刺尔滨河汊饮马时,
    只见河面已封冻,但却有四、五个冰窟窿里插着长长的木
    杆。拉出木杆,下面竟是一个很大的网,原来这是鄂伦春
    族人在冬捕。猎人告诉我们,捕鱼夏天多、冬天少,而且
    不是他们的强项,只能算作是一种副业业余爱好。
    
        当我们踏着落日的余辉返回村屯时,正巧碰上一伙狩
    猎的人归来。马背上除了分别用强子捆绑的皮衣睡袋外,
    还驮有已被卸开几半的野猪和一个形如焖罐状的锅。他们
    是今冬第一场雪停后进山的,至今已半月有余。当我们问
    他们狩猎苦不苦,他们说从十几岁开始随父辈上山狩猎,
    已经可以为常啦。若是要他们呆在家里,反而会觉得浑身
    不自在。1953年,党和政府给他们盖了房子,分了粮食,
    又教他们如何种地。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但鄂伦春族人以
    狩猎为主的生活习俗却仍然没有改变。
    
        从“撮较子”到砖瓦房
    
        一踏上鄂伦春族村的土地,映和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
    的砖瓦房,门前屋后堆放着大垛大垛的木样,在木板仓房
    的旁边,有的还停放着手扶拖拉机。家家都有一个由木板
    围成的小院,房子一般都是21~3 间为一套其中一间为厨
    房,厨房里锅台占去主要部分,有一口直径大约70~80厘
    米的锅,而且还有一口供全家人吃、用的水井。住屋里,
    几乎家家都铺着红油漆地板,有电视和洗衣机,虽然电话
    还未普及,但村长告诉我们这一地区已上了程控设施。被
    褥整齐地摆放在火炕的柜子上,墙上贴着胖娃娃抱着大鲤
    鱼类的喜庆年画。有谁能想到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他们由
    住“撮罗子”,而后住木刻楞(用落叶松木搭成的木头房
    子),直至80年代初又搬进了砖瓦房。
    
        提起这宽敞舒适的砖瓦房,鄂伦春族人对它还真有一
    般从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呢。当年村里把砖瓦房盖好请他们
    去住时,着实作了一番思想工作。直到现在,仍有人住在
    刚定居时盖的木刻楞里。他们说木刻楞房子保暖,不会倒
    塌。我想这也许是对往昔生活的一种追忆吧。在乡委会的
    后院,现仍完好地保留着两个撮罗子借游人参观。每逢喜
    庆之日,全村人便会聚在这里,点起篝火,载歌载舞。两
    个撮罗子都是用十几根桦树杆呈塔形支撑起来的,其中一
    个用兽皮围成,另外一个用白布围成。据介绍,以前都是
    用水煮桦树皮代替布料。现在猎人上山狩猎仍住撮罗子。
    撮罗子的大小一般按居住人数的多少来搭。这两个撮罗子
    里面可容纳十几个人,中间用木杆架起来,支一个吊锅,
    虽然吊锅又黑又小,可里面的煮闪却散发着诱人的醇香。
    村民们熟练地钻进去,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们怎样席地而坐
    ,怎样避开木栏燃烧冒出的浓烟,怎样煮肉,还不时举起
    和桦树皮制作的碗同我们频频举杯对饮。我们围着熊熊燃
    烧的篝火,一边用手拿着刚从锅里夹出来的肉细细品尝,
    一边兴奋地观看着那些穿着艳丽民族服装的鄂乡姑娘小伙
    ,唱啊、跳啊。突然,那些正在跳舞的人跑进人群,把我
    们拉进了跳舞的行列。风,好像不再那般凛冽,脚下的积
    雪飞慢慢融化,仿佛我们自己也从高科技信息时代返回到
    以往久远的年代,我们的心同鄂乡猎人的心紧紧地贴在了
    一起。
    
        “专业性极强”的狗
    
        鄂伦春族乡有很多狗,从短毛细瘦的狗到长毛粗壮的
    狗,从房前屋后到大地河沟,随处可见。它们条条毛顺光
    亮,一看就知道是精心饲养所致。如果按户计算,大概一
    户绝不止一条。开始进村时,我们既担心又害怕,不敢离
    开同伴半步。可时间一长,我们发现这里的狗很特别,对
    于我们这些陌生人不量不予一睬,还常常大摇大摆地在我
    们面前走来走去,好像在向我们炫耀着什么,对周围的一
    切似乎视而不见,而且极少吠叫。清晨醒来侧耳细听,也
    不过零星三五声不很响亮的狗叫。原来这儿的狗不是用来
    看家护院的,而是专门养来狩猎的。鄂伦春族人狩猎的工
    具主要有三个:枪支、马匹、猎犬。一匹出去狩猎时,狗
    会立刻变得精神抖擞,两只耳朵竖起,一步窜出十几米远
    ,帮助猎人围追猎物。在我们遇到的那伙狩猎回来的队伍
    里,曾发现一条狗的后腿就有被野猪撕开的痕迹,虽然血
    已经凝固,筋骨也已露出,可它仍然警觉地、一瘸一拐地
    跟在猎人后面,尽职尽责地履行着狩猎的使命。难怪它们
    平日里那样消遥自在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坐在汽车里,我们看到路两旁群山起伏,挺拔的白桦
    树茂密茁壮,弯曲的刺尔滨河犹如一条漂浮的白带环绕着
    山谷伸向远方。鄂尔春族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这里的山
    山水水。小兴安岭上除了栖息各种飞禽走兽外,还盛产几
    十种山珍,野果和药材,如蘑菇、木耳、猴头、棒子、野
    山芹、山蕨等。刺五加、构杞子等。刺尔滨河还敏衍着近
    十种鱼类。每年的夏天和秋天,是村民们上山采集,这些
    山珍和野果的季节。夏季陈雨一过,你就会看到妇女们三
    三两两上山去采蘑菇、木耳和猴头。夏季不是狩猎的最佳
    季节,猎民们除了偶而打些小动物、采摘些山货外,重点
    放在种地上,这里无霜期短,一年只收一茬庄稼,种植的
    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和大豆。冬天,男人们上山狩猎,妇女
    们就地取材,以桦树皮为原料,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桦树皮
    制品。有桦树皮金、桦皮碗、篓、猎刀鞘、荷包等,上面
    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虽然样式不算十分精美,却很实用。
    最让人佩服的是动物飞禽标本,个个栩栩如生。实践给了
    他们灵载,创造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
    
    
        这里每天都有通往黑河市的公共汽车。随着国外界棱
    触的频繁,视野不断开阔,他们正极筹划开发以桦树皮和
    毛皮为原料的手工艺品系列,以狍、犴、野菜、飞禽为主
    体的食品加工业,以鹿(熊、犴)茸、鞭、胎、心、血、
    胆泡制的药品系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鄂伦春族人就
    是靠这一方水土,世代生息。
    
        文中图片均由黑龙江省旅游局提供(责任编辑:柳成
    荫)
    
    
        
      



中国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