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放送 Sina Ads.

  更新时间:99/01/22 首页>新旅人>媒体放送>《旅游》  

    品味河山
    
    Travels
    
    走在京西古道上
    
        不知什么时候,我突然就有了这么个想法,在没有今天的
    109国道之前,京西大山里的乡亲们是怎样从一座座大山中走进
    走出的呢?后来,我得知,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前,就有由国家
    或是商旅所开辟的一条条古道,这些山间的大道在历史上所发挥
    的作用,是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的。前不久,我去看了一
    段当年的京西古道。
    
        桥耳涧,这个村名就挺有意思。走近这个小山村,就越发让
    人感觉到古人吟咏的“古道、西风、瘦马”的意境了。
    
        小山村的建筑群落是沿着古道而形成的。一条沿着山涧修建
    的用石块砌垒的古道,东连京城,西则通往大山深处。古道旁有
    经历百年沧桑的老槐树,弓腰驼背,倚靠在古道旁。在跨过山涧
    的地方有一座类似当今涵洞的石板桥,细长而深邃的山涧,似乎
    是在接近天庭的涧的顶端,搭起这座小小的石桥,犹如天桥;如
    果从西面走进小村,从涧底望去,这座小桥就恰恰是山涧上安的
    一个耳朵;小村就因这个跨山涧的桥而得名。
    
        桥耳涧村东口有个关帝庙,庙内的墙壁上仍保存着描绘历史
    故事的壁画。村里的老人说,当年这个庙里存有不少纱灯,我猜
    想:关帝庙,是以“义”字为先,这些放在庙里的纱灯一定是为
    了方便夜间的路人而预备的。
    
        如今,在这个小山村居住的老人对古道昔日的辉煌,仍是津
    津乐道的。
    
        当年这里是著名的京西大道,说是大道,也就有两三米宽吧。
    铺就道路的材质是一块块大大小小形状不同的山石,颜色有黑有
    白有红有黄,犹如七彩石。在陡峭的山坡上,它好像一条彩练,
    从天际飘忽而来,又如一条奔飞直泻的瀑布,由山巅一泻千里。
        多少年了,古道的七彩虽然有些黯然,路面却基本完好;千
    军万马,从这里走过去了;骡马的铃声、人们的呼喊已经少有耳
    闻;路石,变得圆润了,路面变得光滑而又韵味十足了;这,大
    约就是岁月流过后的痕迹吧?
    
        桥耳涧往西,早在北魏时期就有军事关卡,军队调防,运输
    粮草,从山里走向山外,从京城奔赴沙场,数十年前,这里几乎
    是必经之路。山里的村庄北岭、大台、木城涧人出山要走这条道
    ,由山西到北京的人们也有不少要从这里走过。当年这条古道上
    ,
    白天黑夜断不了行人,于是,在大路旁就有了黄酒铺、包子铺
    、
    烧饼铺;当年赶着牲口的伙计,为了赶路,一走进这个山口,就
    要吆喝一嗓子,冲着还有三二里路的铺子喊上一句:“来半斤面
    条哎——”峡谷里回音荡漾,“半斤面条——”铺面掌柜的没有
    见到人影就听到了信息,赶紧擀面下锅。峡谷的回音作用比得上
    对讲机,天然的,不用电池。等赶路的伙计甩着响鞭,吆喝着牲
    口走到小铺前时,热腾腾的饭菜刚好摆上了桌。赶牲口的不用等,
    到地方就可以吃,不耽误一点功夫,那时的人也讲究个效率。
    
        大道旁,还有专门为牲口大小便所挖的长条的池子,现在旧
    物依然。古道旁的村民为什么要修这么个池子呢?那时农家肥的
    来源主要就是牲口的粪便,据说牲口的粪便用在菜园里是最好的。
    距桥耳涧西不远处就有个小村名韭园,村民昔日专以种韭菜为
    
    生,大道旁的哪一家门前修个池子,就是修了个聚宝盆。不像我
    们今天的城市里,谁也不愿意在自己家门前修一个公共厕所。
    
        走在这样的大道上,就像在翻阅一本厚厚的沉甸甸的历史画
    卷,你不能不感受到沧桑的变化,历史的悠远。走在这样的大道
    上,会使你更深刻地感觉到,时间的隧道是多么的神奇,光阴的
    速度会带给我们什么……
    
    (栏目编辑:刘东梅)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