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放送 Sina Ads.

  更新时间:99/03/30 首页>新旅人>媒体放送>《旅游》  

        努尔哈赤陵
    
        文/陈力丹
    
        叱咤风云的清太祖努尔哈赤,通过电视剧已经被人们
    熟知,但他的归宿之地——福陵,知道的人却不多。福陵
    在沈阳的东郊,所以俗称东陵。1626年,大金国汗努尔哈
    赤逝世,当时正值大金国统一辽东之时,皇太极暂时将他
    厝葬盛京(沈阳)城内西北角。1629年,政局较为稳定,皇
    太极开始为父亲建陵,陵址选在城东20里外的一块风水宝
    地——石嘴头山。既然成了皇陵所在地,山名也改成了天
    柱山,其实仅高265.8米。
    
        去福陵的人从远处就能眺望到天柱山那横卧于天际的
    墨绿色松林,金碧辉煌的陵寝建筑在浓绿中时隐时现。当
    年这里植松柏三万棵,日俄战争时上万俄军住在陵内,树
    木被毁无数;1948年国民党政府又伐木4.76万立方,如今
    只剩下1600棵。可以想象,当年“福陵叠翠”、“天柱神
    松”的景象有多美。
    
        尽管历经战乱,这座帝王陵寝的主要建筑总算保留了
    下来。它坐北朝南,沿山势前低后高。入口的大红门相当
    朴实,不像是皇陵的大门。门外东西各一下马石牌坊,这
    是福陵最早的建筑物,也许是数百年雨水冲刷的结果,现
    已呈黑色。上面的各色动植物雕刻,风格与关内的有所差
    别,显得更古朴、典雅。
    
        大红门内便是神道,道两旁由南向北依次是石雕坐狮
    、坐虎、立马、卧骆驼两两相对,石雕一南一北还有华表
    两两相对。这些动物造型也与关内的有些风格上的差异,
    例如那坐虎,竟像是猫,颇为稚气。清代帝王陵在神道与
    陵寝方城之间,规定要修一建筑,名曰“一眼望不断”,
    寓意大清江山万世一系。于是福陵首建神功圣德碑楼。与
    其他清帝陵不同的地方是,因陵建在山顶,神道上还有呈
    45°角的108级台阶和两座神桥。走在神道上,仿佛真是
    处于神仙的境地:参天松柏,玉衣石马,潺潺流水,幽静
    肃穆,古色苍然。这里的空气极为新鲜,不少游人时不时
    地伫步深呼吸。
    
        陵的中心是座长方形的小型城池,南北长,东西短,
    称“方城”。北门隆恩门,南门即明楼,楼上匾额用满蒙
    汉三种文字写着“福陵”字样。城内主殿为隆恩殿,还有
    东西配殿。城墙四角建有角楼。一切均像真正的城池,只
    是规模小而已。不过这不是为活人准备的,事死如事生,
    是为努尔哈赤修的朝城、朝殿,似乎他死后还可理政,而
    休息的地方便是方城后面宝城内的寝宫(地宫)。福陵的坟
    茔与明以前帝陵的不同处在于有一道城墙围着,称“宝城”,
    人可以在上面沿“城”的女墙、围着高大的圆丘走一圈。
    城还有“门”,在明楼之后、圆丘的正南,不过是一道有
    门的外形、不可能由活人打开的死石门,“门”内即地宫。
    据史料记载,福陵葬有9人,计努尔哈赤本人、在他前先
    逝的孝慈高皇后及殉葬的四位婢女、在他后被迫殉葬的三
    位后妃:大妃乌拉纳拉氏和庶妃代因扎、阿济根。福陵是
    最近的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象征。它虽然始建于1629年,
    但是现在我所看到的建筑格局是此后近百年内定型的。根
    据较新的史料,1640年时的所谓福陵虽有三重门楼,但享
    殿(隆恩殿前身)还仅是三间青砖瓦房,努尔哈赤及后妃们
    的骨灰装置(宝宫)直接供奉在房内,相当简朴。陵内的文
    字均为满文。顺治入关后学内地帝王陵的样子增设了神道
    石兽。1663年(康熙二年)建地宫,将骨灰置其中。三年后
    建宝城、方城,再过一年建明楼,又过一年建隆恩殿。1
    688年建圣德碑楼,1716年(康熙五十四年)最后建方城隆
    恩门的高大门楼,基本形成现在福陵的建筑格局。当然这
    不是简单的模仿内地,也保留了满族文化的风格特征,例
    如各种石雕的造型、108级台阶和神桥、宝顶石门(月牙门
    )等等,都是关内所没有的;同时,陵内文字变成满蒙汉
    三种文字同用。在以后的年代里,又废除了野蛮的入殉制。
    清代典籍几乎避谈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陵内并非肉身尸
    骨而是骨灰,因为他们受到内地儒家文化的影响,以为是
    不入道的事情。这些都反映了满族入关后对汉族文化的接
    受。
    
        站在福陵的松柏中,会令人想象努尔哈赤驰骋东北的
    剽悍形象,同时马克思的话也给我们以启示:“野蛮的征
    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
    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栏目编辑:邓宁新)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