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搜索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网络原创文学 >新浪生活 > 新闻报道
新浪生活

想和大家讨论一下对雍正老爷子的看法

新浪网网友 固山贝子 http://living.sina.com.cn 1999年8月23日 18:01 新浪生活

  原来的确以为清世宗胤稹(清帝爱用生僻字很不好办)是不折不扣的暴君,因为只知道吕四娘、血滴子之类 ,后来 看二月河的小说后开始改变看法,当然小说毕竟是艺术作品,当不得真,真正还得从史书中去了解。

  首先谈一谈对清朝帝王的整体看法,好多人一提清朝就是长辫子、卖国条约、半殖民地之类,其实到清末中 国的形 势是积重难返,具体原因得另说。人们对清帝的偏见可能出于儒家的正统思想,对异族的统治难以接 受。事实上清朝在保留 一些本民族特性的同时,相当程度上已被汉族文明所同化,这也是康熙等帝王的功绩 。所谓最初的汉族应是指中原那一带人 ,历经数百年的朝代更替、战乱、融合,能有多少纯种汉族人?我们 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在历史上有多少年不在“异族”的 掌握之中?应当说,清朝帝王的整体水平在中国历史 上是最高的,如果把历代帝王的作为分为五等,在清朝皇帝中,溥仪可 以不算,玄烨、胤真、弘历无疑可以 算一等,永琰、 宁、奕主、载 可算三等、最次的福临和载淳也能归入四等。相比之 下,我们汉人建立的 明王朝中,太祖朱元璋、高宗朱棣、任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宪宗朱佑樘算是稍有作为的了,他们要 是排 到清朝去,能算老几?

  我从不认为雍正是所谓圣君,他性格上有很多缺点,如阴险狠毒、好大喜功、爱听祥瑞等,但对于人们对其 政治上 的手段和措施的批评,我以为需从历史的观点去看,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无法改变,他的行为自然要为 本阶级的利益服务,让 他去鼓励农民参政、搞民主选举、搞言论自由是不可能的,他的一些过失应当归咎于封建社会而不是他本人,事实上他已经尽 可能的去触及一些本阶级的弊端,如实行摊丁入亩、鼓励八旗子弟 耕种,正是因为他触怒了一些人的既得利益,才招致广泛 的反对,也使他的形象和功绩被大加丑化。在那个 思想几乎被儒家理论禁锢的时代,稍有改革便会招来一片反对,有好下场 的几乎没有,像王莽、王安石。这 是社会的原因。

  雍正皇帝很为人诟病的一点是他对兄弟的狠毒,事实上他不得不如此,从长远来看,他最后夺得帝位是中华 之幸, 如果允si或允ti作了皇帝,历史不知会怎样发展,而胤稹和弘历却延续了康熙所带来的中国封建史 上的空前盛世:国内 局势相对平静、国库充盈、兵力强盛、人民生活相对富足安宁、疆域空前广阔。雍正在 位时对兄弟的处置与其说是为保住自 己的皇位,不如说是为保住大清的江山,对于封建帝王来说,没有什么 比“永延帝祚”更重要的了。他排除了异己的同时, 还给弘历顺利登基扫清了障碍,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争 夺地位的惨剧司空见惯,但结果必然是国力的衰败。而且弘历在继位 时虽然没有了来自叔辈的压力,还是有 弘时和弘 的风波,所以雍正的手段是果断和必要的。可惜弘历活的长了点,出了和 申,否则嘉庆应更有作 为。且以康熙后期政务之废驰,若无雍正大力整顿,清朝将会更快的走向衰落。

  雍正得以推行自己的政策离不开臣僚的支持,允祥、田文镜、张廷玉、鄂尔泰、李卫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在历史上不 算名臣,但在雍正一朝却独有其历史功绩,忠诚和勤勉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像怡亲王允祥被雍正称 为“忠敬诚直勤慎廉明” 、“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除去其中的政治目的,也是能说明一定问题的。 雍正本身最值得称道的一点就是“勤政” ,且不论他的阶级本质和政治目的,单以“勤”一字论,对于一名 深宫长大的帝王是十分不易的,这颇得益于清王朝以异族 的身份入主中原,对汉族的反扑保持较高的警惕并 保留了一些本民族的“野性”,清王朝的大多帝王都有此特性,习弓马、 勤读书,同治帝作为不多的败家子 之一就是栽在了色上。反观明王朝,多数帝王享尽荣华富贵、沉湎酒色,只活到二、三十 岁,其一生可称十 分不堪。而雍正每天天不亮即起床办公,每天以毛笔批阅奏章上万字,对于现代人也很难做到,他作为一 名 本可以只顾享乐的帝王,脱开阶级因素,这种为维护统治所做的努力是十分难得的。我想小说和电视剧为雍 正“翻案” ,绝不是粉饰封建帝王,从艺术角度讲,是描写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从现实意义说,是弘扬一种 改革和勤奋的精神,这是很 有正面意义并值得宣传的。对于帝王的宣传,即不能否定其剥削人民的本质,也 不能单纯的认为他是十恶不赦的暴君,一定 要辩证的分析和评论,否则会给受众带来错觉。

  另外一点是我对《大义绝迷录》的看法,雍正对于自己的国家和“祖宗的基业”可说是尽心尽力,甚至付出极大的牺 牲,但却换来封建贵族的怨恨和人民的误解,面对满天的谣言和贵族的压力,他感到绝望和无助, 才饥不择食的出此下策, 结果自然适得其反、越抹越黑,这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悲哀。

  我不是学历史的,认识比较肤浅,观点难免有疏漏或偏激,十分希望和大家讨论这个问题,诚请高人指正。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网络原创文学 >新浪生活 > 新闻报道

新浪网其他分站:北美新浪网 |台北新浪网

网站简介 |网站导航 |广告服务 |中文阅读 |联系方式 |招聘信息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