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搜索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旅游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北京晚报


寻找北京的味道

叶延滨 http://living.sina.com.cn 2000年3月31日 16:33 北京晚报

  北京的微型面包车退出了出租车市场,这种绰号叫黄虫的“面的”,曾是北京街头最有特色的景观。

  “面的”退场,夏利成主力,出租车也各领风骚三五年。只是北京的另一种公共交通———三轮车不像“面的” 那么惨,一下子让人扫了个干净,秋风扫落叶,真没影了。京都的洋车,虽说从人力变成脚踏三轮车,从来也没有满大街都是 三轮车地风光过,但出世以后就没绝过根,成为北京的保留景观,就像昆曲,虽然没多少人去听,但总有人挂在嘴上,绝不了 音。

  京都的洋车这两年开了洋荤。改革开放让老外们也高高兴兴地到北京城观光来了。老外就稀罕个胡同,爱坐个三 轮。一溜三轮车,每一辆上都有个小旗:“到胡同去!”口号的语态像当年胡同里的孩子曾举过的小旗:“到农村去!广阔天 地大有作为!”老外们坐上三轮,这洋车也就名正言顺了。洋人坐洋车,洋车进胡同,退回去100年,就是八国联军遇到义 和团,那才热闹。现在没有什么意外之笔,因为一溜都是老外,他们想什么,难说。报上说他们是想了解老北京,保不准有哪 位的爷爷是当年的八国联军某国带队长官,在哪个胡同住过,在屋里大炕下埋过抢来的古董宝贝,引得某位先生回来寻宝,那 就是传奇故事了,与我这篇短文无关。

  京都的洋车也不是钻进胡同才风光,也能在大场面露脸。王府井新东安市场开张,高级商厦的珠光宝气之中,二 层商店里也有个“老北京”。这家字号门口停一辆洋车,不是三轮,是人力车,资格更老,是爷爷的爷爷在当阔佬时,专用的 “国产奔驰车”。这车不光停在店门外当招牌,也让人坐,还有个穿中式短衫的年轻人当车夫,做出十分卖力拉车的架势。上 去,坐好,“走喽!”按下相机的快门,让你回到民国初年一秒钟。这车不走,专供照相。照一次两元,最便宜的怀旧方式。 照相者大多是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大概他们家里的老照片里,有爷爷的爷爷坐在这种洋车上。啊,载不完运不走几多乡愁, 老洋车还是比飞机有文化内涵。

  洋车不光是老外和归侨才爱,也有北京人自己享用的。不多,就那么几辆,停在胡同口,有的还装配齐全,锃光 瓦亮的车灯,丁当乱响的铜铃,迎风抖擞的车篷,再加上精神焕发的车夫。坐这车不是为了赶路,而是为了品味,品尝北京味 儿。这种洋车情结有人还难改,有位出租车司机在自己的车里贴上地图,挂出针线包,放上小电视,弄得出租车就像出嫁结婚 的喜车。当然喜车就是喜车,汽车外面也还有规矩,车头上站俩洋娃娃,婚车上缀满纸花,随行一溜真正牌号的洋车,至少是 中外合资的奥迪才行。车的两边还挂上气球,看起来有充足的喜气。只是结婚的这种洋车队,能随便看不能随便说。就说这挂 气球吧,有人说了:“瞧!这一列球(囚)车多长哟!”喜车变囚车了,多背!再说了,有一个两个气球没拴紧,一开车叫风 刮走了,有人说了:“你看,吹了!”还没进洞房就让人大叫“吹了”,真惨!

  说着说着,又从洋车说到了汽车,京都的洋车传统,从人力车到三轮车,如今又传到小轿车上,总之人们是要想 弄出点京味来。京味是什么味?

  正宗经典的京味之一:老舍先生名著《驼骆祥子》里祥子拉的那辆洋车。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旅游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