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村拓哉的女儿全球走红,其实是得益于审丑现象?

木村拓哉的女儿全球走红,其实是得益于审丑现象?
2018年12月10日 08:12 新浪医美

总有人觉得易烊千玺的长相不那么出众,对长相的争论也存在。但小编认为,不同于大众审美的“美”未尝就不是美。相反这个少年的硬照张力很足,有一份超越年龄的韵味,访谈谈吐也很有意思。

关注公众号“新浪医美”,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关注公众号“新浪医美”,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

  (文 微信公众号:新氧)

  木村拓哉年轻时的神颜真是复活一众女生的少女心,继罗志祥在线追星,就连小编都觉得他真的很帅啊~再欣赏一下~

  男神不光模样生的好,而且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因为防晒霜的物质落入海里会造成污染,非常喜欢冲浪运动,紫外线再强也从不抹防晒霜。岁月和紫外线让他不再那么帅气,但这份魅力与美好绝不会消散。

  同样,木村的女儿,这个继承了两个超好基因的小女孩,自然也非常受大家的关注。

  起点很高,也很受各大品牌的喜爱,但小编还是看见很多人说这个女孩丑诶,没有期待的强大基因的效果。还说她是日本阚清子,套餐热搜女孩。

  但是丑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讲审美,时下没有人不爱美,但却很少提及丑,提到时也觉得丑就是美的对立面,是不太美好的,提高审美是为了躲避丑,大家追求的好看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躲避丑,但是小编想说,在美学的世界里,丑其实没有那么可怕哦,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一讲美的对立面丑~

  一、丑的概念

  小编这里说的“丑”,是作为审美范畴,和优美,崇高等审美范畴一样。它并不是客观物理的存在,而是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有一种“意义的丰满感”,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第二,作为审美范畴里的“丑”,并不等同于伦理学范畴的“恶”。

  日常里大家通常把“丑恶”连成一个词,在实际生活里“丑”与“恶”也时常相连,但这依然是两个概念。比如罗丹的《欧米衰尔》它是一个很丑的意象,但这位女性并不是恶。

  再比如名模吕燕。很多人觉得她长的“丑”,但这一系列并不能与“恶”相联系。所以攻击人的长相是非常不道德的一件事。

  比如和蒋劲夫有纠纷的这位日本女孩,既然事件已经开始走司法程序,不是当事人的我们其实没有什么权利说什么。但对于家暴这件事,小编绝不认同,非常鄙视。然而,网上很多人对女生的长相评论起来,“美或丑,好看与不好看”与她遭受了家暴有什么直接关系?“美与丑”与展开一段感情又有多大的关系呢?爱情最珍贵在于两人共同的成长,相貌其余都不值一提。同样,“美与丑”并不能完全表明一个人道德层面的“恶”,只顾攻击外貌只能体现当事人的狭隘罢了。

  二、丑的审美价值

  1。“丑”的审美价值在于可以体现“生活的本来面目”。

  从19世纪开始,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艺术家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他们都注意到,现实生活中不仅有引起优美和崇高体验的东西,而且也有引起丑的体验的东西。所以很多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里绘画“丑”,照亮“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里有很多丑的意象。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同样。

  美术领域同样如此,梵高《吃土豆的人》就是一个很著名的例子。整个画面是一种沾着灰土,未剥皮的新鲜土豆的颜色,画面上有肮脏的亚麻桌布和熏黑的墙,吊灯挂在粗陋的梁上,女儿将土豆递给父亲,母亲在倒黑咖啡,儿子把杯子举向嘴边,他们脸上露出对事物永恒秩序的听天由命的神情。欧文斯通在《梵高传》中说:“他终于捕捉到那正在消逝的事物中存在着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在他的笔下,布拉邦特的农民从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

  2。“丑”常常能显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这种丑的对象,经常表现出奇特,怪异,缺陷和任性,这些都是个性的明确无讹的标志,丑的价值,不在于表现其中类型的共性,而是表现了一个人不同于另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比如雨果《巴黎圣母院》里的驼背。他面目丑陋,身材畸形,但心底善良,比相貌堂堂的贵族都要高贵。

  席里可《疯癫的雕像》,画中女人的眼睛凹陷,耷拉,空洞无神,表明这个女人的精神已经崩溃,生命的油灯也即将耗尽,这就是表现个性的丑。画家流露出他对这位饱受抑郁折磨的女患者深深的尊敬和同情。抛开世俗的刻板印象和固有偏见,席里柯把精神疾病看作人类生存状况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经常刻画死亡和暴力的画家,席里柯无疑更能理解精神病人的世界。

  再说回吕燕,颧骨高且外扩,小且吊的双眼,五官不属于审美里“美”的范畴,但是她的时装秀和硬照,表现力则很强,张力很大。让人过目不忘,这就是“丑”的审美的价值所在。

  以及在三小只里,总有人觉得易烊千玺的长相不那么出众,对长相的争论也存在。但小编认为,不同于大众审美的“美”未尝就不是美。相反这个少年的硬照张力很足,有一份超越年龄的韵味,访谈谈吐也很有意思。

  3。丑感是包含多种内容的复合情感。

  丑感不像美感那样是一种单一纯粹的感觉,丑感是一种“混合的感情”,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一种肯定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乐。为什么丑感会给人带来愉悦呢?

  首先我们这里说到丑是一种审美意象,它必须包含有审美主体的意识、情趣。丑的存在显示了历史和人生的苦难或阴暗的一面,这令人震动,同时又给人感受到历史或人生的复杂性与深度,这会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从而带来愉悦。

  爱德华·蒙克—《尖叫》。疯狂是现代艺术作品的一个元素。《尖叫》呈现出了这种普遍性。因为承受痛苦和孤独和像在天空下呐喊心情不过是理智的人在应对这个疯狂世界时的正常反应,根本称不上是痛苦的折磨。蒙克说:这世上本不该有疯人院,因为整个世界就是个疯人院。整幅画有些诡异,但理解之后又给人一种精神的满足感。

  比如莫言的作品,关于农村关于人性黑暗的描写,总能给人非常大的心灵震撼效果。读完之后是一种心灵的满足。再反观右边网络作家的作品,到有点无病呻吟的感觉。

  再说回现实里,为什么大家总觉得有些人美则美矣,却总是轻飘飘地。也许就是美感的呈现太过单一化,单一纯粹的美感,看多了自然就忘了。相对于,有些苦味,有点痛苦色彩的美,总是让人唏嘘又爱怜。

  关于演技同样,也许演员在表演时题材或内容是丑,而通过演技表现出来,带来心灵的冲突和人生的复杂性的展示,这对于演员和观众来说都是高度的体验。但现实往往相反,继很少女明星想接年纪大女性的戏,更多的女明星是不想接“丑”角的戏。整个行业呈现一种怪圈,想演戏的接不到戏,能演戏的又不用心,在现实里的岁月静好必须延续到荧幕里,给观众看得就是重度磨皮,滤镜,调色,抠图。也许丑并不荒诞,极度追求美容不下丑才是最大的荒诞。

  与此同时,也存在兢兢业业的文艺工作者。蒋雯丽,虽然蒋老师早已到容易发福的年纪,但素来注重保养的她现在看着也不显老。之前在电影《立春》中,蒋雯丽却为片中的教师“王彩玲”一角增重30多斤。

  “八十年代第一美人”的林芳兵,有许多女演员都演绎过杨玉环一角,但她饰演的杨贵妃却始终是经典,让人无法忘怀。曾被称为最美杨玉环的林芳兵,拍摄之前为了能更好的契合杨贵妃丰满的形象,本来身材瘦弱的她把体重激增了50斤。

  塞隆,20岁出道,人们眼中典型的“金发女郎”,她在各个电影里演着触不可及的女神。一直顶着“花瓶”的标签。直到28岁那年,她遇到了改变自己一生的角色,电影《Monster女魔头》里,人丑心黑、满口脏话的连环杀手。导演说,塞隆试镜时展现出的那股目中无人,那股冲劲儿让人难忘。

  电影上映后,获得了一致好评,第二年,她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好啦,说这么多只想让大家对待外貌宽容一些~从优美感向丑感的拓展,表现了一个人的审美感受能力的发展和完善~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共生。宽容多元的审美视野,能看到更多世界的精彩,领悟到历史与人生更深一层的意蕴~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医美(微博)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精彩原创

新闻排行榜

原创视频

直播LIVE

美图精选

每周精选

明星视频

  • 情感

  • 八卦

  • 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