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不依不饶非要拍婚纱照
时间:4月10日10:00 地点:西单某婚纱影楼 人物:王先生25岁职员
见到王先生的时候,他正坐在婚纱影楼的大厅,有点不耐烦地等老婆化妆。王先生和他老婆是北航同学,王先生是安徽人,他老婆是江西人。他俩恋爱6年了,现在终于要结婚了
。王先生说,原来老婆家里是看不上他的,现在他在北京事业蒸蒸日上,她家里也认可他了。至于结婚的具体时间,还得看两人什么时候都休息,当然最好是“五一”。但是王先生担心那时候结婚的人太多,订车、订婚宴不仅价格贵,还很难订上。
“可能就是叫上一桌饭菜,请在北京的同事朋友亲戚一起吃顿饭。其实我们结婚证早领了。”拍婚纱照是他老婆的意思,王先生一直觉得婚纱照只是个形式,但她不依不饶,就是一定得拍婚纱照,说是给以后留个美好的回忆。“今天我们都是请假过来拍照的。我们住在天通苑,早上6点半就往这里赶了,但愿今天一天能拍完。”
看到她化好妆出来,王先生赶忙迎了上去,在假的瀑布背景前,两人相拥着,绽放出一样的笑容。
当年结婚,新郎的衣服都是借的
时间:4月10日15:00 地点:王府井北大街教堂 人物:陈阿姨53岁 李先生55岁
陈阿姨结婚的时候,文革刚完,她说他们都是大龄青年了。李先生是地主的儿子,文革中很受歧视。那时候结婚还要看成分,陈阿姨是贫下中农,李先生还有点“配不上”她。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李先生的婚姻大事就被耽搁了。李先生和陈阿姨是经人介绍认识的,陈阿姨觉得李先生心地好,就嫁给他了。
结婚的时候,李先生家里穷,自己的那几件衣服,除了补丁还是补丁,房子也是借住在别人家里,还是个偏房。结婚当天,李先生从亲戚那里借了一身蓝色的中山装,又从别人那里借了一辆28自行车去接新娘。晚上闹新房,李先生就买了点花生、瓜子、几颗硬糖,分给来的客人吃。陈阿姨记得很清楚,结婚的时候,他们的所有家当就是一床被褥、一块毛毯、一个大红的衣柜。婚后第二天,李先生把借的自行车和中山装都还回去了。
陈阿姨怀孕的时候,李先生觉得也该有个自己的房了。就自己买了砖瓦木料,请了几个泥瓦匠回来盖房,怀孕了的陈阿姨在一旁递砖、递水、打打下手。
陈阿姨的女儿今年25岁,也快结婚了。陈阿姨说,尽管自己当年结婚的条件很艰苦,但是她不希望女儿也那样:“他们结婚,怎么也要有个房,有家具,有电器吧。”老两口觉得现在唯一的女儿生活也快安顿下来了,他们也没什么牵挂的了,就想平平淡淡这么一辈子过下去。
早就领了证,却没时间办喜事
时间:4月10日11:20 地点:体育馆路 人物:郑先生网站编辑29岁
郑先生快30岁了,是个东北小伙儿,自从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北京工作,并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家。虽然郑先生和爱人已经领了结婚证,但由于双方平时工作太忙,至今还没办事儿呢。
“我在网站工作,平时太忙了,老得上夜班,有时候还得出差。”一提到自己繁忙的工作,郑先生就是一脑门子官司。“我老婆也挺忙,她是一家传播公司的负责人,平时上班、下班的都没点儿。”
虽然还没来得及举行婚礼,但郑先生已经一口一个“老婆”了。“叫老婆是应该的啊,我俩一年前就领结婚证了,房子也买好了,只是没举行婚礼!”郑先生说。
说到举行婚礼,郑先生又开始犯愁了。“按我俩的意思吧,大家都太忙了,举办婚礼就那么回事儿了,叫几个亲戚朋友过来热闹热闹就行了,没必要整那么复杂,可是我父母还有她父母都不同意,所以这事儿就一直拖着呢。”
“还要等多长时间?”我问。“快了吧,我妈现在也在北京呢,这事儿都由她来负责,她说今年‘十一’就差不多了。真的太忙了……”郑先生说。(本报记者刀把 见习记者赵宇)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