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女人来说,三月是个有点不一样的月份。因为简称为“三八妇女节”的“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在这个月,每年的全国两会也往往在这个月的上旬召开。在三月的记事簿上,“保护妇女权益”是这些年日益被重视的字眼。

今年,随着反家暴法征求意见稿已出台,建议废除嫖宿幼女罪、并入强奸罪,将妇女产假逐步延长,建议把防性侵教育写入义务教育课程,用优惠政策促进用人单位接受女性就业等关于女性权益提案的提出,性别议题再次引发热议,并将大众的关注及思考方向延伸至:这些年我们的代表们究竟提出过哪些有关女性权益的提案?它们被重视及推进的力度与进程究竟如何?我们关注女性权益,归根到底是在关心什么?

那就一起来看看,从进入新世纪开始,那些被提出的女性权益提案们,它们都“过”的怎么样……

在职场 何谓真正的“男女平等”?

(女性在职场遭受的歧视显而易见,但多年来改善进程曲折而缓慢)

纵观这些年关于女性在职场方面的两会提案,焦点往往集中在“消除性别歧视”上。

2014年,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孟晓驷直批劳动市场上的性别歧视;2013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女子学院教授孙晓梅提出在高层人才中推行男女同龄退休、研究分全体循序渐进的弹性退休政策;2011年,全国政协委员洪天慧提出应对女性就业达到一定比例、继续使用产后女性的企业,给予经济补偿。

那这么多年消除职场性别歧视的现实轨迹如何?2014年,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担心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会加大用人成本,用人单位有加重就业性别歧视的趋向。在女大学生求职中,被问及“是否独生子女”或“生育二胎”事宜的高达59.11%。民盟中央妇女委员会开展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发现,有19.8%的人表示求职过程中“经常”感觉到性别歧视,66.2%的人认为“女生比男生难找工作”。

歧视显而易见,但改善进程曲折而缓慢。传统文化中对女性角色的潜意识定位决定了整个社会对女人“弱”的通识,女性本身到一定年龄上进心就会降低、婚后重心会偏向家庭等由性别生理及心理特征所赋予的特征,都容易将职场中的女人冲向“被不平等对待”的洼地。

“职场真正的男女平等是什么?我很少这么去争取所谓职场上的‘平等权’。因为社会分工和男女本身的性别特征确实不一样。”长期致力于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研究实践的清华北大总裁班特聘教师、本身也是女性的余玲艳[微博]认为,在面临职场不平等的时候,一味地发泄愤怒改变不了任何东西,反而容易产生“受害者”心态。她建议女人们从心理调适与自我建设出发,不过度寄望于等待大环境与他人改变,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不平等的环境下依然生活得快乐”。

“女人的一生不光有职业,还有许多别的东西,如何把自己的整个生命与职场有机结合起来,是一种智慧:事业上没有机会,那就把家照顾好,或者支撑另一半,关爱好自己的身体……就像下一盘棋,这步棋走不动的时候,不是在那哭,而是看看别的棋子能不能动。对自身的女性角色有清晰的觉知和定位,在不平等的环境下依然生活得快乐才是我们的智慧。”

[链接:产假延长三年,谁会招聘女性?”]

在家庭 拯救女人“被家暴摧毁的自信心”

(家庭暴力“不仅以女性受害者为多,而且是男性权力压迫女性的典型表现”)

这么多年了,每年两会,反对家庭暴力、呼吁尽快为家暴立法都是被反复提出的提案。终于,2014年11月,《反家庭暴力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5年3月4日,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刑事案件的意见》,鼓励任何单位和个人报案、控告、举报,还切实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以实践中经常发生的受虐富怒杀夫案为例,首先考虑是否属于正当防卫,只要依法符合正当防卫条件的,不负刑事责任。

家暴的危害有多大?“不仅以女性受害者为多,而且是男性权力压迫女性的典型表现。”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微博]表示,世界范围的社会学调查表明,家庭暴力是一个不为人知的传染病,是妇女致伤的一个主要原因。

更严重的是,受虐的妇女往往还要继续留在充满暴力的家庭里,为什么?“答案是她们的自信心被暴力摧毁了。”李银河说,有调查表明,被动接受和麻木不仁是受虐妻子的典型特征。妇女挨打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挨打时,她们感到吃惊,竭力躲闪;然后感到恐惧,竭力讨好丈夫;最后感到抑郁,躲到一边自责。一旦挨打成为习惯,其后果可能导致丧生。并且妻子的挨打还常常伴随着子女的挨打和受性虐待;待子女长大成人后,有可能继续这种受虐的生活模式。

李银河表示,跨文化研究表明,对女性的暴力与社会的性别结构有关,具体来说,它同某一社会或文化中有没有“男性理想”——对统治、强悍和男性荣誉的强调有关。“既然一些跨文化研究已经证明,至少有一些社会完全不存在强奸和虐妻现象,那么家庭暴力就没有生理基础,就不是‘天然合理’的,也不是不可改变的。”李银河说,可以预期,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第一部家暴法的出台将大大降低家暴程度,受到家庭暴力侵害的中国妇女的状况会得到改善。

[链接:李银河评“中国第一部家暴法即将出台”]

情感是提案“真空”带,“女人需要平等,更需要自在”

(大量遭遇婚外情的女人在婚姻中选择“忍”:一方面是新得不能再新的世界,一方面是旧得不能再旧的感情式样)

取消上环与上户、上学挂钩,实现女性生育权利公平化,为女性员工设立哺乳私密空间,加大毁容案件惩罚力度,建议女性主动做婚前和孕前医学健康检查,针对偏远贫困地区的女性由国家补贴做“两癌”筛查……从健康到安全,这些年两会代表们为女性权益提出的其他种种提案,可谓细致全面。

但有个“真空”地带似乎被代表委员们忽略掉了:性别平等意识突飞猛进的背景下,但一直被女人们视为生命中最重要部分的情感生活呢?中国女性的情感关系状态究竟如何?

以当下汹涌不息的、婚姻家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婚外情为例,前不久某论坛所做的调查显示,“中国家庭离婚原因”中排名第一的是“第三者插足”,所占比例为74.6%。除去离婚的,还有大量遭遇婚外情的女人在婚姻中选择“忍”。专栏作家黄佟佟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提过——这也许是独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尴尬:一方面是新得不能再新的世界,一方面是旧得不能再旧的感情式样。

在两性情感专家丁力[微博]的观察中,当下的中国女人,哪怕事业再强,社会地位再高,“自我”这个部分却大多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是要懂事、要能干、要成为像母亲一样牺牲奉献的人、要找到能够托付终身的男人,却很少被提及你要拥有自我,要知道自己是谁,有什么优点,价值在哪里,要拥有怎样的理想生活。

丁力强调,如果一味强调女人“需要”平等,把自己假设为弱者,实际上不平等已经产生了。“自我一定要建立在自我成长的动力上,而不是需要上。我们不能成为一个自己欣赏的人,而只是成为别人期待中的自己,这个过程中势必要迎合他人,在情感关系里也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平等。女人最终需要的是一种自在的状态,而不是‘平等’的状态。不会因为性别而觉得怎么好或者怎么不好,只是感觉‘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状态我很喜欢’,就ok了,才容易达到跟谁在一起都是公平的感觉。”

……

维护女性权益,争取性别平等,前路依然漫漫,但从每一个微观个体的自我调适及心理建设做起,或许恰是最切实最有效的第一步。

                                                                                                                                                        (张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