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今年三八节的首页涂鸦捅了马蜂窝。那个在八音盒里不停旋转,从被镜子、口红环绕的女孩到被玫瑰、对戒环绕的新娘再到被奶瓶、婴儿车环绕的妈妈的女性形象,再加一句“祝各位女神快乐”,遭到了一波高似一波、一波强似一波的控诉和批评。“轻视、歧视女性”、“把女性形象刻板化”都是轻的,“这是想把中国女性当做‘玩偶’一样操纵,想再次把中国的女性关进笼子里养成金丝雀吗?!”“差距岂止五百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劳动是被狗吃了么?!”……不绝于耳。

被拿来对比且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对百度的愤怒程度的,是谷歌的首页涂鸦。简洁画风中,女人的疆域自由而辽阔:医生、宇航员、厨师、舞蹈家、给孩子读书的妈妈……“do whatever you want to do,be whoever you want to be。”“为什么我用谷歌?看这两幅图就高下立见。”有网友这样说。

再小的事儿也能激起强烈的情绪反弹,这是中国社会目前的常态。似乎我们的生活积压了太多的东西,稍微找个机会就要发泄一番。这次是小小两幅涂鸦引起的沸反盈天,事关男人女人,男权女权,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被唾弃的与被期待的……其实说穿了就一句:女人到底应该怎样被定义?

“我不愿被画成这样”——女性期待怎样被定义?

(两相对比、备受评说的两搜索巨头的三八节涂鸦)

集中一下愤怒的女人们对百度的攻击,主要集中于两方面:第一,那个该死的音乐盒,让女人在里面不停转啊转,明显就带有对“玩偶”消费、把玩的意味,是“对女人的物化和轻视”;第二,女人在其中从女孩变成新娘再变成母亲,都是家庭角色,我的职场呢?我的其他角色呢?“凸显了父权、夫权的价值取向。”

“在性别意识提升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女性不认同传统的性别规范,自然就会起来反抗。这说明了时代的变化。”上海社科院研究人员、性别平等研究者陈亚亚[微博]说。而有人评价“百度的图片充满了暗示着‘被求爱’和‘生孩子’的符号,把这些时刻作为最值得赞颂的主题节点,无疑将一个女人的人生推动力全部建立在了与男人的关系基础上”,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整个社会文化对于女性角色的定义及期待,都与男人有关?“也不一定是男人,我觉得是家庭。”陈亚亚回答,“多数女人更看重情感和家庭,这是当下的客观事实。但这不是天生的,而是被文化建构起来的。主要是男权社会希望女性更多在家庭内部付出的缘故。”

在著名心理咨询师董如峰[微博]看来,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对女人的定位,一直都是“从属”。传统文化讲阴阳,且阴从阳,男主外、主动、刚健,女主内、顺从、包容,对女人更多的角色要求是在家庭。况且中国历朝历代的农业社会特点,从生存的本能需要看,男孩可以种地、挣口粮、打架、养老、延续香火,所以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就成了必然。

近几十年来,虽然男女地位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但数千年文化浸到骨子里的蚀刻,并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比如在当下很多男人的理解中,所谓“男女平等”就是“我尊重你,把你捧得高高的”,貌似对女人很重视,但其实潜台词还是女人依附于男人,你的地位是我给的,我说高就高,我说低就低。“并非真正的男女平等,只是一种妥协或变形。”

男人看了百度涂鸦也不舒服

(图画是一种无意识的表达。上下分别为2014年、2013年、2012年谷歌和百度的三八节首页涂鸦)

图画是一种无意识的表达,绘画者本人或许在意识的显性层面并未想表达某种意味,但一千个看客有一千种感受和解读,每个人都会在图画某部分的刺激下看到自己的内心投射。照理说,百度的这个音乐盒娃娃女人看了不舒服,但“背后那个隐形的男主人”应该挺爽吧。“他是送戒指的那只手,是结婚对戒的另一位拥有者,也是带来婴儿车的那个父亲”,这个女人的一切似乎都围绕看不见的他展开,她的人生“因为他才渐渐完满”。

但事实恰恰相反。

“从心理感受的层面,看到百度的图,对男人来讲是有压力的。”董如峰说,从一个普通男人的角度,他从图中看到的是一位华美娇贵、被呵护被照顾的公主形象。人看事物总是关系性的思维。看到“公主”就会忍不住反问自己“你是王子吗?还是国王?”。并且这幅图还给人一种感觉是“我要承担很多,女性才能过这种养尊处优、‘没有地位’的生活。” 但同时这个“没有地位”相对又是很高的地位,女人在被定义的同时,男人也被定义了——一个要承担一切的供给者角色。“看了没有安全感,是权力欲,是最原始的对地盘争取的压力。”

谷歌那幅呢?“看完后男人会觉得界限清晰,轻松。会感觉对方是个成熟的女性,她独立,有她的生活和思想。这就意味着我也可以有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大家在一起是比较自由、不纠缠的关系。它让人对女性产生尊重,百度那个是让人产生爱慕,激发的是人内心欲望深层次的东西,那种东西,离恐惧很近。”董如峰说。

不想被男权绑架,也不想被女权绑架

(据原作者透露,左图是被优酷毙掉的三八节设计图稿,右图是2015年三八节的优酷首页)

“不愿意继续向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妥协。”陈亚亚的这句描述,应该是那些从百度涂鸦中读出强烈负面意味的女人们内心的渴望和诉求,也是许多女权主义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或许是因为这种愿望被压抑了太久太过强烈,所以有些时候会显得有点矫枉过正。比如此次痛批百度涂鸦,有些不分青红皂白就盲目开骂的观点就被很多人评价为“动不动就说被歧视要女权真是……”,“过于敏感就是弱者心态”,也有人从理性的角度提出“百度的文案其实是很多早期女权主义者所倡导的的‘女性保护主义’,即女性的脆弱性需要特殊的呵护和保护;而谷歌和大多数西方主流现在倡导的是平等性女权,即男人和女人是完全相同的,应该拥有相等的权利”,大家各有各的角度,都站的住脚。

1997年的日剧《水晶之恋》中,男主对女主说,结婚后你依然可以有事业,想干什么、去哪儿旅行,我都支持。女主回问:我一定要有事业吗?我只想当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不行吗?那一瞬男主突然语塞,好像突然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自己的“开明”下妻子的“保守”选择了。

这一幕让专栏作家叶杨感触颇深。她说,社会对女性的不公正之一,就在于对女性的各种选择没有更宽泛的包容。比如“回归家庭”,在日剧男主那里,他貌似非常不男权的鼓励女性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对不起,好像不包含“只当好妻子”“只当好母亲”这两个选项。这其实还是一种穿上“开化”隐身衣的男权。

在长居美国、研究方向为美国性别史及婚姻史的历史硕士龙荻看来,任何一个地方的女性权利都不是凭空得来的,都是漫长斗争变迁的结果。她曾撰文讲述美国各个时期的女人“如何和社会更欢迎的角色博弈甚至斗争”,也是一部曲折血泪史。而斗争至今的结果,是“美国社会对女人追求卓越有了更大的接受度,女孩子从小被教育要和男生一起争第一,无论科学体育还是艺术文学,大学毕业了也不会被逼婚,大城市里独身的成功职业女性比比皆是受到尊敬,没有剩女一说,甚至年龄都不是问题,魅力随着年龄和魅力增加”。——这正是谷歌三八涂鸦背后的文化母体。

“而我国虽然一下子革命完女人就撑半边天了,却没有经历深刻的女权运动浪潮。”龙荻说,真正的女性权益或者说男女平等,是“女人要自由自主地活得像自己想要的样子,要心甘情愿自己的每个选择,内心会真的强大,知道自己要什么能要到什么,并得到爱的样子”。

就像一个女权公号所说“女权的核心价值观是平等,不能有一方是弱者的设定。女权的权,是权利,不是权力,不是女性霸权”。

成为自己,不是妥协也不是不甘

陈亚亚也表示,在任何时代,不光女人,任何人“成为自己”都是个奢望,因为“自己”本来也是被环境塑造的,只能尽力保持一点本真。在她看来,对女人来说,“成为自己”就是“不感到那么憋屈、难受,能在生活中感到愉悦,感到自己存在是有意义的”状态。而一个对女性自我价值多元包容的环境,“应该是有更多选择的机会给人,尤其是给相对弱势的人比如女人,少一些条条框框的约束,鼓励她们做出自己更理想的选择。”

说白了就是我有选择结婚的自由,也有选择不结婚的自由;有选择生孩子的自由,也有选择不生孩子的自由;有选择驰骋职场的自由,也有只想当个家庭主妇的自由;有选择追求卓越的自由,也有就当个流浪者的自由……不会因为忠于自己内心、并不妨害他人的工作生活选择而遭受身边人甚至整个社会的干涉、评说、侧目、贬低。我选了我心甘情愿的,不后悔,不是妥协也不是不甘,同样也尊重且不在乎别人的选择。

唯此看去,你我辈前路仍漫漫。

                                                                                                                                                        (张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