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反映中国保健品行业生态全景的报告已经成型。据《中国经营报》报道,这份尚未正式公开的报告显示,根据中国保健协会对全国范围内(除港澳台地区)的保健品进行的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调查显示,四分之一的保健食品为假冒产品。
普通食品打着保健食品的幌子
中国保健协会历时近10个月,对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覆盖所有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300多个地区,涉及2025家企业的2951个保健食品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有767个、超过总量四分之一的保健食品为假冒产品。
据了解,假冒保健食品超过100个的有9个地区,其中内蒙古、安徽、河南位列三甲;而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北京以68个假冒产品位居四个直辖市榜首,呼和浩特则以90个假冒产品成为省会城市中的重灾区。
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贾亚光表示,假冒保健食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假冒保健食品本身只是普通食品,却打着保健食品的旗号招摇撞骗,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在消费这些所谓保健食品时不能获得保健效果;二是个别假冒保健食品添加了违禁成分,如减肥产品添加西布曲明、免疫调节产品添加伟哥粉等,其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消费者很可能因使用这类产品而导致身体伤害。
三分之二获批品种没有生产销售
另据调查,截至2004年6月30日,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了3829家企业的6009个保健食品,而通过本次对流通领域的调查,仅有1917个产品上市销售,不到总量的三分之一。同时,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只有1823家企业目前仍然存在,不到原有企业数量的50%。
贾亚光说,这些数据的采集,使过去行业内一直流传着的所谓“幽灵产品”(有批号但没有生产、经营的产品)和“亚死亡企业”(停产、转产或已经注销的保健品企业)的说法,有了最真实、准确的数字。这些没有上市销售的保健食品除了少部分转入直销市场外,绝大多数属于等待转让或储备型产品。
他说,此项调查结果充分说明,目前执行的保健品申报制度所导致的保健品行业低水平重复开发、重复申报现象严重。
据了解,新的《保健食品审批管理办法》将在年内出台,虽然目前具体内容还没有公布,但根据已经了解的一些内容,未来保健品的审批将更加向药品靠拢,审批把关将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