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浪女性 > 美体养生 > 正文

春季课堂懒洋洋 如何引领学生度过春困躁动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6日17:31  中国教育报

  导语:春暖花开,万物萌动,春天既是学生学习的好时期,也是学生易犯困易焦虑躁动的季节。每到这个季节,有些学生除瞌睡,无精打采外,还顶撞老师、迟到旷课、破坏公物、打架斗殴。这在医学上被称之为春困躁动期的自然生理反应,是受自然环境影响的正常的反应。

  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在教育管理学生时,如果认识不足,引导不得法,处理不得当,就有可能升级矛盾,这样既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又给自己带来不愉快。如何引领学生度过春困躁动期呢?要做到“五少”“五多”。

  一、少规范,多人本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不能不要。但春天多变的天气常会使学生情绪波动较快、容易烦躁不安。有30%的人对天气的变化有感觉,出现种种不适症状,如疲倦、健忘、眼冒金星、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冒汗、恐惧、焦虑与躁动等,俗称“气象病”。在这期间我们就不能过多过重的强调行为规范,对那些有“气象病”倾向的学生要淡化一些规范要求,多些人性关怀。譬如上学迟到了的,背课文没背熟的,上课睡觉的或不认真听讲还在下面传纸条的,做操懒洋洋的,男女生接触过密的,我们可以放宽些规范要求尺度。学校还可以调整作息时间,推迟早晨到校时间,安排午睡等。

  二、少指责,多理解

  医学专家告诉我们:春困是自然现象,春季来临,气候日渐转暖,但气压较低,空中的树叶茸毛、花粉等粉尘,会让一些过敏性体质者感到困倦、疲乏、头昏欲睡。因此学生在上课期间,精神不振,听课不认真,有的甚至睡着了。遇上这种情况,老师!你千万不要生气,切莫停下课来指责批评这些学生。要知道我们也做过学生,学生出现这样的现象不是有意的,也不是学生意志薄弱,更不是学生不尊重老师的劳动。这是春困在作祟,我们应该予以足够理解和包容。我们只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临时换些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听讲不认真或瞌睡的学生自觉回到学习中就行了,没有必要大动肝火责怪学生。

  三、少惩戒,多沟通

  初中生春困躁动发乎于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始乎于情和性的觉醒。当春困袭来时,外来过大的压力或过激的言词都会引发他们的冲动,他们可能顶撞老师,可能迁怒于别的学生,可能破坏公物。此时,老师就要十分的冷静,切莫使用惩戒教育。我们知道,惩戒教育在所谓的专家们的呼吁下,逐渐走出了课堂,走出了学校,但在我们这些常在一线与学生打交道的老师看来,基本的、不伤身体的惩戒教育在适当的时候还是应该用的。学生春困躁动时期使用惩戒教育既收不到教育效果,又容易激怒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冷静,先调节好自己情绪,再找上该生在远离其他同学的环境里与之就其违纪事件进行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学生即使有再大的躁动也会平息的。我想,这种教育方式将会逐步取代我们所推崇的惩戒教育。

  四、少施压,多活动

  医学专家还告诉我们:春困能引发某些人躁动,这是正常的自然生理反应,出现这种生理现象,只要这些人懂得调节,多与人沟通,多交健康的朋友,多给自己放松的时间,进行适当宣泄就能平稳度过 。由此可见,“一年之计在于春”之说不适合某些学生,特别是初中生。他们心志还不是很成熟,正处在性生理的发育成熟阶段,这样一来,春天的自然环境变化极容易引发他们的躁动。所以说春天对他们来说不是好读书时,假如强压硬拽逼着他们学,是不人本的。我们对春困期的学生要少施加些学习上的压力,少布置学习任务,多创造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在活动中调节自己,减轻压力。准确的说春天是活动的时节,不是课堂教学的好时光。我们应带领学生多到大自然中去;或在校,在教室里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娱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知识,在活动中长见识。

  五、少告状,多亲近

  由于春困,学生违纪事件比平时会多很多,放任不管那是不行的;使用惩戒教育只可能适得其反;向班主任,学工处报告,上交矛盾也无济于事,只会降低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信度;向家长告状更是下下策。这是因为我们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不是很高,我们若把学生在校的违纪事件上纲上线告诉给家长,家长只会烦,见了孩子不是打就是骂,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这样只会引起学生更反感你,矛盾也许会升级。最好的办法就是放下老师的架子,主动找学生和他交心谈心,用自己诚挚的行为感化他们,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这样哪怕你再怎么批评他们,他们也会乐意接受的。

  总之,春困是一种自然现象,由此引发的学生躁动,我们忽视不得,只有正确引导,才能共创教育和谐,教学和谐。

手机访问女性频道,潮流、情感、八卦随时随地一网打尽

分享到:
留言板 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