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年来,因创口小、易恢复、不易被看出等特点,包括“瘦脸针”在内的“微整形”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于是,不少无资质的美容院也推出微整形,然而,真正有资质开展微整形的民营医院其实少之又少。
由于“微整形”具有创口小、易恢复、不易被看出等特点,很深求美者欢迎。许多美容机构特也纷纷推出“微整形”项目。昆明市卫生执法监督局医监处处长张春介绍,目前除了公立医院,昆明有200多家美容机构,但有资质开展“微整形”的医疗美容机构只有24家。
现象:
多家美容院声称可做“微整形”
近年来,由于具有创口小、易恢复、不易被看出等特点,“微整形”技术在昆明逐渐流行起来。过去需要手术才能解决的瘦脸、整形、去痘、减肥瘦身、丰胸等美容问题,现在只需通过注射就可以完成。这使许多消费者觉得做“微整形”跟敷面膜一样,没什么风险。而昆明的一些美容院也看准了市场,竞相推出除皱、瘦脸等“微整形”项目。
推出“微整形”项目的美容院是否有开展项目的资质?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目前,昆明市从事美容项目的民营机构和专科医院约有200多家,这些美容机构星罗棋布、遍布城中,除开临街门面外,不少开在社区和写字楼里。在昆明一小区单元楼里,窗户玻璃上的瘦脸、丰胸、美白等字样格外显眼。当记者询问该美容院是否有注射瘦脸等项目时,该美容院工作人员回答:“可以打瘦脸针,但需要预订,你先交600元订金,我们会去请大医院的专家带着材料、器械过来做。我们请的都是有资质的专家,不会有安全问题,何况我们店也开了好多年了,很多人都做过,从来没出现过问题。”随后,记者又咨询了多家小型美容院,很多美容院都说可以做“微整形”,但当问及资质与医生情况时,大多含糊其辞。
消费者:
随意在生活美容院纹眉
目前,市场上的美容分为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二者对从业者的要求不同。昆明市卫生执法监督局医监处处长张春介绍,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包括拉双眼皮、抽脂瘦身、隆鼻、隆乳、纹唇、纹眉。而生活美容是指使用化妆或一般护理保养方法的修饰性美容,包括美容知识咨询与指导、形象设计和美体等,其特点就是无创伤性和无侵入性。
但一些生活美容机构却不在广告牌上写明详细的医疗美容项目,而是靠工作人员介绍的方式推销“手术项目”。而很多消费者却并不清楚,没有取得医疗美容资质的美容机构是不能从事医疗美容项目的。
就职于某私营企业的张女士说,她曾在生活美容院纹过眉,而且周围的朋友也都是在生活美容院纹的,但却不知道这些美容项自属于医疗行为。
医疗美容机构的医师必须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并经执业医师注册机关注册,还需获得整形外科资质,而生活美容院的从业者是美容师,其发证机关为劳动部门。此外,医疗美容机构对场地环境要求很高,其手术室、医疗器械等必须达到特定标准,而生活美容院由于设备简单,无法达到无菌操作的要求。张春说,生活美容一般是消毒级别,而医疗美容则要达到灭菌级别。如果不能做到一人一针,严格消毒,开展这些刺破表皮的项目很容易造成乙肝、梅毒、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播。
业内:
购买使用“微整形”材料要求严格
据专家介绍,目前使用较广泛的填充材料维持短期效果的有玻尿酸、胶原、爱贝夫等。但这些材料也必须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才可进入市场。现在流行的“瘦脸针”,学名叫“肉毒杆菌毒素”,属于国家专管药品,全国只有一家供应商。只有获得卫生行政部门许可、具有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才可以进货,只具有生活美容院工商营业执照的美容院是不能购买该材料的。这也就意味着,普通生活美容院在国内没有“肉毒杆菌毒素”的进货途径,要购买除非向国外的商家进货,购买到的美容剂则属于水货。通常来说,医疗美容院打一针“肉毒杆菌毒素”起码要2000元以上,如果几百元就可以打的话,连原料的成本都不够。
职能部门:
整容前查验机构资质
早在2002年5月1日,卫生部就颁布实施了《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对医疗美容进行严格规定。按照规定,医疗美容是指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而要实施医疗美容项目,必须在相应的美容医疗机构或开设医疗美容科室的机构中进行。也就是说,注射美容针剂是属于医疗美容项目,生活美容院根本没有资格做注射、打针这类具有侵入性的美容项目。
张春介绍,目前除了公立医院,昆明有200多家美容机构,仅有24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也就是说,全市有资质开展包括“微整形”在内项目的医疗美容机构,只有24家。
“卫生监督检查不能像公安一样可以便衣执法,导致取证困难,给监督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张春说,“如果发现违规超范围经营的,我们将按照非法行医处罚,最低3000元罚款,严重违规的将吊销许可证。”
针对目前市场上良莠不齐的美容整形机构,张春提醒消费者,要做“微整形”,一定要查看美容机构资质。张春提醒消费者,辨别医疗美容机构是否有资质开展美容项目,可以查看《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执业医师证》以及《医疗美容主诊证》。目前,全市拿到《医疗美容主诊证》的医师还十分稀缺,所以一般不会在小美容院出诊。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应注意保存相关资料进行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