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用户注册 | 将新浪设为首页 | 帮助信息 | ||||||||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南方都市报 > 新闻报道 |
|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7月26日 11:45 南方都市报 A“观众奖”--评选权利被阉割了一把 以前,在中国电影电视界的各项评奖中,每一项都是各司其职、泾渭分明的:电影界里,“百花奖”代表观众的意见 ,“金鸡奖”代表专家的呼声,“华表奖”代表政府的取向;而在电视圈里,“飞天奖”和“金鹰奖”分别代表专家和民众呼 声。可近年来不仅“飞天奖”的评委掺进了许多官员和所谓“群众代表”,“金鹰奖”也在观众投票前由“评委会”设定候选 名单、观众投票后又来个“专家评定”,说好听点是“专家与群众意见相结合”,说难听点简直叫“强奸民意”!两个奖都变 得不伦不类、非驴非马,毫无特点可言,大有“重复投资”之嫌,何不合二为一?免得糟蹋老百姓的血汗钱。 在我的记忆 里,“金鹰奖”曾经是属于《大众电视》的,全称似乎就叫“《大众电视》金鹰奖”。不知何时,《大众电视》换成了“中国 电视”?当然,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事实上,我们的判断所依据的并非这个奖的名字,而是它的实际情况。不过,在某种情 况下,改名换姓,改头换面,也许会说明一些问题。 且不说“金鹰奖”在头顶上戴《大众电视》这顶帽子时是否真正地 表达过大众的意愿,但“中国电视”这四个字却明明白白地概括了这个奖的性质,表明了主办者的意图,如果考虑到我们曾经 有过的“名正言顺”的传统,就更不能对“中国电视”这四个字置之不理。虽然国家意识的增强并不就意味着民间关怀的萎缩 ,但我们有理由认为,“金鹰奖”已经由民间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倒不是说政府行为一定就比民间行为差多少,我只是觉得 ,没有必要将所有评奖活动都纳入一条轨道。我们有什么理由一定要设立两个电视国家奖呢?在已经有了“飞天奖”和“星光 奖”的情况下,“金鹰奖”的存在不显得是一种对于国家资产的巨大浪费吗? 不过我想,“金鹰奖”的主办者肯定不希望别人说他们和大众有距离,他们会说自己还是“观众奖”,我就曾在报纸 上看到他们的辩护。看得出来,他们对于已经拥有的60万张选票有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但是,如果以10亿电视观众计, 60万只是数千分之一。而主要问题还不在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获奖作品中有相当多的剧目或节目,往往不是那些观众 曾经投入了巨大热情的作品。我不怀疑现在这些获奖作品也是观众投票评选出来的,但我希望有人能够解释这种令人不安的现 象,为什么获奖的不是那些更受观众欢迎、更受观众喜爱的作品,而是那些更多观众并不熟悉的作品?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造 成的呢? 事实上,很多深受广大电视观众喜爱的作品早在投票之前就被排除在候选名单之外了,投票者所享受的只是已经被阉 割了一把的因而是有限的权利。这才是全部问题的关键,在这里,投票方式的花样翻新,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只能掩藏一些 假象。在我看来,以任何理由将已经播出的电视剧和其它电视节目排除在评奖范围之外都是非常不公正的,如果是个货真价实 的“观众奖”,那么,对它来说,就没有比观众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想,从保护观众权利的角度入手,应该恢复“金鹰奖” 的本来面目。建议 “金鹰奖”不如做一次根本性的改革,以显示自己与“飞天奖”和“星光奖”的区别。这项改革的根本 点就是,取消现有的参评名单,而改由观众推荐,视票数多少决定谁可以进入“决赛”。所有在电视台播出过的电视剧、纪录 片、动画片、电视文艺节目等,都在观众投票的范围之内,观众喜欢谁就投谁的票,这应该是现有条件下最公正的办法。只有 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投票,才能避免评选结果远离实际、远离大众的尴尬。这样做也许会增加许多工作量,操作起来比较麻烦, 但也不是不可为的,关键还要看主办者观念的转变,以及有没有这样做的勇气和胆量。 (解玺璋) B让外行选内行———滑稽可笑 对于一个连“美工”、“剪辑”等行内术语都不大了解的普通观众来说,非得让他硬着头皮评出该项的优异者,那评 选结果只会让人笑掉大牙。今年公布的125个奖项中,就有93个让观众投票,其中有许多都是电视圈内人士都未必人人皆 懂的专业奖项,这种奖项如果要“由观众投票评选产生”岂不是很滑稽吗 ? 在今年第226期的《大众电视》杂志上刊登了“第1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观众有奖投票活动评选办法”及候选剧目 、歌曲和演员名单,文中写道:“本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设电视剧、电视文艺、电视纪录片、电视动画片等四大类优秀作品 奖和相应单项奖(编、导、摄、美、音、录等)。四大类优秀作品奖及电视剧男、女主、配角、歌曲奖,由观众投票评选产生 ,其它单项奖由专家组成的评委在观众投票的基础上评选产生。”但在之后的候选名单中并没列出“其它单项奖”,不知这些 没给观众投票机会的奖项如何在“观众投票的基础上”产生?即使是真以观众投票为“基础”,那么这个“基础”中又有几个 人懂得所谓“编、导、摄、美、音、录”?他们投的票,很可能是瞎猜的结果。不仅是如此专业的奖项,就是有些不太专业的 奖项,如“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文艺”、“电视文专题”等,在大部分电视观众都以看电视剧为主的今天,有多少人会 去关注它们?再如“儿童电视剧”、“电视动画片”这种主要应由小朋友作出评判的奖项,真正表达意见的又有几个会是这些 小朋友呢?看来,这些专业或不太专业奖项选票的设置,只能提供给某些别有用心的拉票者以作弊的机会。建议 取消专业 奖项的设置,像“百花奖”一样只让观众投票选出最关注的奖,比如电视剧及电视剧演员。 (小鸥) C未广泛播出照样参评———太过荒唐 在由专家设定的候选名单中,我们发现一些尚未广泛播出的电视剧赫然上榜:《千秋之约》仅在中央台八套节目中午 以每天播三集的速度“过”了一遍————为的是取得“飞天奖”的入场券;《昆仑女神》在“金鹰奖”投票活动早已结束的 近日,才在中央台一套节目中露脸……如果日后这些在观众投票截止前没有广泛播出甚至根本没有播出的电视剧获得“优秀” 奖项,我们凭什么还相信“金鹰奖”是“观众奖”?让普通观众给没看过的电视剧投票已属荒唐;观众没看过的电视剧却被观 众投票评为“优秀”,则是荒唐复荒唐! 今年的“金鹰奖”投票活动已于7月5日结束。这是多年来“金鹰奖”投票时间最早的一次,或许是为了赶在更权威 的“飞天奖”前揭晓吧。要抢“飞天奖”的风头不要紧,但连“飞天奖”电视剧没怎么播就参评的“光荣传统”也继承过去, 问题就大了。因为“飞天奖”是评委评出来的,即使电视剧没在中央电视台播“全”了,奖也可以照样评———评委可以说他 看过录像带!可“金鹰奖”就不同了,既然你自我标榜是“观众奖”,又将候选名单满世界地印发,好让观众投票,那参评剧 目就非得是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广泛播出过全剧的不可!否则,你凭什么叫中国电视“金鹰奖”!凭什么叫“观众奖”!在少数 地区播过不行,播过一两集也不行,没播过就更不行!据说《千秋之约》和《昆仑女神》都是质量相当不错的剧目,但如果这 两部作品在今年“金鹰奖”上获“优秀长篇电视剧”奖的话,那只能证明“金鹰奖”的荒唐和虚假———我们且拭目以待。 没怎么播过的电视剧进入候选名单,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奖项在观众的心中失去威信,也使评奖失去了它原有的宗旨。长此 以往,不敢想象,今后的“金鹰奖”候选名单会变成怎样一张陌生的、鱼龙混杂的电视剧“黑名单”!观众只能凭想象填写选 票———你就瞎猜吧!建议 电视剧必须在中央台一套节目或省级卫视台20家以上或市级有线台300家以上的黄金时间 播出过全剧,才有资格参加评奖。 (小子) D奖项增加一倍————自我贬值与泡沫繁荣 今年“金鹰奖”的一个重大“改革”就是奖项大大增加,有不少奖项“大贱卖”,一个奖就有十个八个获奖者。而众 所周知的是,我国电视剧一年生产五六千集,但真正有口碑的却只有数得出的几部。在这种情况下,奖项的增加并不能说明目 前电视界的繁荣,反而只能让人觉得主办者在搞“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这只“金鹰”也太不值钱了! 第1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经专家初评,供观众投票的候选节目、歌曲和演员名单共274项,而最终将评出12 5个奖项,中奖概率几乎占二分之一。今年上报参评的节目,电视剧150部,电视文艺节目215部,电视纪录片145 部,电视动画片15部,与上届基本持平。而今年的获奖数量却由去年的62 个猛增到125个。主办单位说,今年评奖项 目大幅度增加,是因为近年国产电视业取得长足发展,节目数量大大增加,质量普遍提高,多评些奖可体现电视艺术的繁荣, 也可鼓励电视艺术工作者多出精品。 然而,不少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忧虑。有专家认为,电视剧产量要受全国播出容量、观 众收视需求及制作投入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有大幅度增加。事实上,这几年的电视剧产量都较稳定地保持在五六千 集左右。今年因建国大庆,电视剧产量有较大增加,但本届参评的是自去年4月16日以来一年里的作品,在这期间电视剧在 数量上其实并无大幅度增加。此外,去年虽然出现了《雍正王朝》、《还珠格格》、《牵手》等较受欢迎的电视剧,但从总体 水平上看,国产电视剧的质量并未见很大提高,倒是出现了诸如“皇帝戏过热”、“情景喜剧庸俗”、“现代剧贫血”等亟待 认真解决的问题。因而,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大幅度增加评奖奖项的必要。相反,盲目增加奖项,还可能让不少 电视工作者产生一种获奖不难的心理,从而削弱竞争力度,对电视业的总体发展不利。专家还认为,观众对影视评选的热情已 经严重萎缩,况且面对274个初选项目,如认真评选需数天时间,要让观众自觉地做这种繁重的评选工作其实是非常不实际 的,评选结果的准确性也势必大受影响。建议 按过去我国影视作品评选的经验,并参照国际评选的惯例,采取“少而精” 、“宁缺勿滥”的评选原则,把“金鹰奖”的评选奖项控制在30项以内比较合理。 (周峰) |
|||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南方都市报 > 新闻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