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生活空间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光明日报 > 新闻报道
光明日报


谈陈其钢的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2月2日 10:36 光明日报

  陈其钢的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去年4月由马友友与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巴黎首演,今年4月和11月又 由王健分别与中国交响乐团、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在北京和上海演出,受到国内外听众和音乐界人士的热烈欢迎。我先听 了马友友在法国的演出录音,又听了北京的两场演出,被这部作品深深打动。在我看来,它是现代音乐里一部难得的精品。

  记得1996年我和陈其钢为中央电视台做节目的时候,他第一次提到音乐创作应该“走出现代音乐”,引起我 的注意和思考。他认为60至80年代的欧洲现代音乐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而且这种传统已经凝固和僵化,对音乐创作是一种 新的束缚。回顾陈其钢自1990年写《水调歌头》开始,到后来的《孤独者的梦》(电声与乐队)、《一线光明》(长笛协 奏曲)、《道情》(双簧管协奏曲)、《三笑》(民族室内乐)等一系列作品,正是作曲家走出“现代音乐”,按自己的意愿 和个性进行创作的历程。而《逝去的时光》尤以它达到的艺术高度和感人魅力,标志着这种探索已相当成熟。

  与某些“现代音乐”的过分追求理性、冷漠、严谨,远离人的本性和情感不同,《逝去的时光》抒写了作曲家个 人真实的情感体验,是从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音乐,毫不做作,这是他的音乐让观众感到亲切,并为之震撼的根本原因。 与某些“现代音乐”过分追求技巧的新奇、复杂,远离传统和人们的审美习惯不同,《逝去的时光》大胆采用了中国听众非常 熟悉的琴曲《梅花三弄》的泛音旋律作主题,并作为唯一的主要主题贯穿全曲;由主题素材的变化(铺垫)到原样主题的出现 和两次再变化、再出现,使全曲高潮迭起,气势恢宏。它既在结构上与原曲的“三弄”(主题出现三次)遥相呼应,又一气呵 成。用旋律写作已为某些“现代音乐”所不屑,而在多声手法的运用上,也显得非常“简单”。当然,实际上并不简单。这里 ,对旋律的引用不同于以往的民族乐派,不是仅仅为民歌配上和声,而是充分挖掘主题的各种素材及其发展潜力;多声写法上 则创造性地运用了五度结构的和声与传统的民族和声相结合,并巧妙地运用“淡出、淡入”的“过滤”手法,将不同调性的音 响交错叠置,既使原本不和谐的音响变得柔和了,也加强了音乐线条的张力、色彩和发展的动力。听起来,非常中国又非常现 代。

  此外,也和某些“现代音乐”注重形式、忽视内容不同,《逝去的时光》深刻地表达了标题所提示的想象空间。 所谓逝去的时光,可以是个人的童年、爱情、事业、人生……这是每一个观众都有过的亲身体验;也可以是正在离我们远去的 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这是琴曲《梅花三弄》的精神所在。失去了的总是美好的,因此,作曲家追忆往事时,在甜美中往往 含有几许苦涩和无奈。正因为如此,音乐才会更加动人。乐曲结束时,大提琴用泛音为断续消失的主题点缀的几个零散的不谐 和音,更为我们留下了不尽的惆怅与思索。(李西安)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光明日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