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爱的前提是什么?

被爱的前提是什么?
2022年09月20日 07:51 彬彬有理

长相漂亮不必是被爱的前提,但人格趋向健全,是自爱及爱人的必需。

  原标题:被爱的前提,是漂亮吗?

  作者:彬彬有理

  前不久,一位37岁的女性整形医生在自己的门诊进行“自体脂肪面颊填充术”的过程中,因麻醉意外,不幸身亡。

  看到消息的人,为此唏嘘不已。为了美丽,连命都可以不顾,值吗?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档访谈节目,年轻女孩小A在两年之内做了二十次整容手术,光鼻子就动了三次;开始流行直的,后来改成韩式翘的,最后又觉得比例不妥,只能继续调整。

  用她们整形圈里认同的说法就是:“只要不死,还得整。”

  任何事情到了要“冒死”的地步,对应的是,有另外一件事情需要全力保住。

  被放弃的自我

  痴迷于整容,表面上是让自己的脸越来越好看,实际上是整天在找自己哪里不对。这是最糟糕的自我催眠。

  能让人直接想到的一种被教育长大的方式是:父母不是看不见孩子的好,而是美其名曰为了防止你骄傲,好的不用再说了,专把毛病挑出来让你改正。

  久而久之,孩子心中就内化或认同了一个挑剔的客体,不断驱使TA走向完美。

  尤其对于女孩子来说,加上长久的社会文化因素,通过整容向世人展示一张完美好看的脸,这可能是最直接快速的选择,因为其他方式需要更久的积淀。

  所以,多危险多疼痛都可以忍,只为自己在那个挑剔的客体面前,能够安全“活下来”。

  每整一次,都是对真实自我的否定和攻击;对身体的否定,动摇了一个人存在的根本,没有比这再可怕的事情了。

  但是,有些人却允许外界可以随意闯入自己的身体,整形,可以理解为邀请入侵的隐喻。

  我们知道,皮肤是人体的边界,所有的项目都将刺破皮肤,无论创伤大小。

  和小A一起整容的小姐妹们,当被主持人问到“整完了还是自己吗”,她们看似很轻松的笑答:“我们多想和那些漂亮的女生一样啊,要那么多特点干啥?”

  这种表面的洒脱,在心理上很大的可能是在早年与养育者的关系之间,自我边界不断被突破的结果。

  比如父母的控制、替代包办、难以接受孩子自己的意愿等等,这会让孩子在无意识深处觉得:我不配做我自己。

  如果一个人对“不能做自己”深信不疑时,就只能配合别人的标准。而外界的标准有很多,又实时变化,除了极力跟上,好像也别无选择。

  因为一旦停下来,就要面对那个毫无价值的真我,那将是非常恐惧和无助的境地。

  当舆论把美貌和价值捆绑,她们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奔赴;表面上是让自己不断变美赢得世界,内里却是最彻底的自我放弃。

  漂亮即王道?

  微博上一直有类似的话题:被爱的前提,是漂亮吗?长得漂亮,就会被“优待”吗?

  不分性别,一副好看的面孔很容易吸睛,能得到更多机会的垂青,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

  有个自觉长相平平的女士跟我说,公司新来了女同事,被大家公认为漂亮。

  可是她不会像有的人那样对此感到嫉妒和恨,而是每当和这位大美女有工作上的交集时,莫名会觉得自己处于高光,很有面子。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在彼此不够了解的基础上,人们会被一个漂亮的陌生人吸引,想要靠近,首先可能是满足了从完美的客体身上充实自己的需求。

  每个人从完美的母体环境来到这个世界以后,都会体验到与周遭格格不入,到处充满了威胁与迫害,所以有句话叫做:出生即创伤。

  同时,这些原发性的自恋受伤会随着成长逐渐附着在各种事物上面,比如我们从大人的眼光里知道了什么是“好看”,然后会为自己身上不好看的地方感到焦虑。

  为了缓解这些焦虑,就会不同程度的对面容和身体进行整改;或者换一种方式,去爱一个好看的人,把爱这个好看的人,当作爱自己来爱。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太能理解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他们明明自己是匮乏的,并没有得到过足够多的照顾,但却不遗余力去照顾别人;很多时候他们被解读为通过照顾别人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如果放到自恋受伤的角度来理解,爱别人就相当于爱自己,这是一种继发性自恋的解决方案。

  总结一下,一个人因好看受到优待,先是激发了另一个人的原发性自恋创伤,然后是满足其继发性自恋的需要以及应对。

  整容是必要的吗?

  就像吸毒一样,整容会让一些人上瘾,然而越整越无法自拔,也越来越限定。

  尤其当自身对美的渴望恰好与外界的价值导向对标,就更加坚定了人们对容貌改变的决心。

  更卷的说法是:明明可以靠美貌,偏偏还要靠才华。

  玩笑说一句:这是不给人留活路了哇。

  这又会激起一批人对自身不够完美、想要更完美的执念。

  开头提到的小A,母亲从基层人员做到工厂厂长,外公是当地大企业高层,在她心中,他们都是完美且有力量的人。

  大学毕业后,她开了几家服装店,经常去当地一个有名的批发市场拿货,货主是位非常漂亮的姐姐,尽管她的货总要比旁人贵出50块,但前来拿货的人趋之若鹜,小A也是其中之一。

  小A的成长环境给了她一个很深的信念:我不想输。

  在结识了漂亮的姐姐之后,更是告诉自己:我想要在事业和外貌上都完美。于是就有了两年之内整形二十次的极端之举。

  在访谈的演播室中,母亲三番五次表明自己更爱那个不到10岁,还是小女孩时候的小A,因为那时的女儿虽然单纯幼稚,但是乖巧听话;母亲希望她永远不要长大。

  显然,成年人的小A,并不符合母亲心中想要的那个完美的小女孩形象。

  更深一层去看,小A不断整容至少包含了两种动力:一方面是出于对母亲的完美需要的认同,这个标准在母亲那里是听话,而在成年人的现实世界中是美貌和事业,女儿却在潜意识里认为已经交付了母亲所谓的完美,代价是承受巨大的身体痛苦,母亲也离渴望的那个小女孩越来越远。

  另一方面,整容也是小A对自己渴望脱离母亲的欲望而进行的自我惩罚;只是这惩罚过于猛烈,对应的是母亲在心理上对女儿的依赖程度,可以想见。

  整形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但毕竟现在啥都提倡自由。

  如果稍微动一下,就能大幅提升自己的愉悦感和自信,前提是确认好了专业性和低风险,那就整吧。

  只是需要接受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完美,只有代价衡量;心理学叫做:整合。

  所有的美丑、优点与缺点都是相对的。

  我们说一个人长得好看与否,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主流审美,但更重要的是个体主观感受;在这两者之间,人格的弹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曾有来访者直接跟我讲:“老师,你长得真不怎么好看”。即便这样,我还是厚着脸皮跟他做了几十次的咨询,费用也不打折。

  看到不少文章赞扬某个女明星:美而不自知。

  一个人并非不知道自己长得美。这话其实是在说,一个好看的人,自我整合的也挺好,并不会像那些老生常谈的“红颜祸水”。

  曾奇峰老师有句话一语道破天机:所有的竞争,最终都是人格层面的竞争。

  长相漂亮不必是被爱的前提,但人格趋向健全,是自爱及爱人的必需。

  对于每个人来说爱是没有定义的,也是没有标准的,不会有前提的。

  我们不能忘记爱与被爱的真正意义,不能追求表面忘记本初的自己,只有我们决定面对真实的自我,才会拥有真正的爱。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容貌自信爱情

精彩原创

新闻排行榜

原创视频

公众号

官方微博

美图精选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