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过去了,她还在黑红?

一年过去了,她还在黑红?
2024年04月08日 12:18 新浪娱乐

  去年这个时候,《长月烬明》开播,陈都灵饰演的叶冰裳以一角之力开启“配角上桌”元年,“掀桌”这个词也开始被小范围使用;

  三个月后,《我的人间烟火》中魏大勋凭借九分钟的特出戏份爆红,彻底摘下“综艺咖”标签,走上了“新中式总裁”的赛道。

  一年过去,“配角上桌”不再是一个网络新词,也不再只是某种孤例,而是被网友频繁提及、贯穿影视剧宣发全程,甚至成了内娱的一种新兴文化现象。

  一部剧还未正式跟观众见面的时候,配角的人设够不够出彩?妆造效果有没有艳压?都是能引发网友“审判”的重要因素;一部剧正式播出后,主角和配角的戏份占比、演技对比、观众好感度,也都随时可能会被囊括进“上桌”“掀桌”的范畴。

  上篇“掀桌咖”的稿件登上热搜后,评论区有人赞同,也有人不解,似乎每个人对这个词都有自己的定义和理解。从这些各执己见的声音中,或许能更好地窥见影视剧舆论场上的割裂与变化。

  01 谁在助力配角上桌?

  不管是配角上桌,还是掀桌,“营销”都是被网友提及的高频词,在部分网友的想象中,营销团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部作品能不能出圈、演员能拥有多大的能量,首先取决于营销的手段和力度。

  我们找到了头部营销公司负责人CC,对此,他表示,“营销只是给作品锦上添花的一部分。营销的作用是在一部65分的作品中找到亮点,把它变成70~75分的声量,但还有更多30、40分的作品就悄无声息地没了,他们肯定也是有营销这个环节的,但是就算营销也营销不起来。”

  认为营销能化腐朽为神奇,是外界一直以来对这个行业最大的误解之一。相反,很多能被讨论“上桌”还是“掀桌”的作品,在CC看来都已经是“水位之上”的作品。

  “往往会被引战的、大家会被带动起来情绪的那些IP也好,演员也好,它一定是在一个水位之上的。如果演员完全没有流量,或者说这个IP是没有热度的,其实那些所谓的营销号也好、网友也好,他们并不会去参与这个讨论。

  (鞠婧祎、刘学义主演的《花间令》,在开播两集后引起了”掀桌“争论▲)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宣发人员,CC把自己的工作概括为‘让内容找到属于自己的观众’

  “ 因为我们手上滚过的项目会比较多,那我们可能对内容会更有敏锐度,能够很快找到它的亮点,然后知道它适合什么渠道、什么赛道,能够快速地让喜欢这个内容、喜欢这个题材的人去看到它,知道用什么样子的话题去吸引到更多人群的关注,仅此而已。”

  很多剧集在尚未开播、甚至是尚未开拍之前就出现了关于“掀桌”的讨论,在不少网友的想象中,这些都出自营销公司的手笔。CC在采访中也直接否认了这一点——

  “不排除有些吃瓜号为了博流量、挑起两方粉丝的情绪去做了一些事情,作为片方或平台,当剧还在拍摄的时候,当然是希望它越顺利越好,演员之间越和谐越好,不太会有这种行为,不会还在拍摄期的时候,就让演员之间互相有一些芥蒂啊之类的,那这剧还怎么拍?”

(营销号发布的《珠帘玉幕》掀桌言论▲)(营销号发布的《珠帘玉幕》掀桌言论▲)

  关于“上桌”“掀桌”的各种押宝和猜测,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演员未必真的能出头,营销号却是实实在在地得到了流量。

  饭圈和观众因为“上桌”“掀桌”等问题掀起争议,并不是营销团队乐见其成的结果。在CC遇到的合作方中,片方也好、演员也好,都不会想要拥有“黑红”的热度。“就像没有一个家长会害自己的孩子,所有的创作者、出品方、宣发人员,他一定不会想说让自己的作品因为黑红而导致内容失焦,这不是一个文艺创作者的表达,营销方向一定是以作品质感和剧情为优先级的。

  02 上桌和掀桌的区别

  在上篇稿件引发的争议中,不少网友都在发言中试图厘清“上桌”和“掀桌”的区别,配角演得好是“上桌”,但如果配角是为了自己的热度去拉踩主角,甚至伤害整部剧的口碑,这种行为则被认为是“掀桌”。

(网友评论▲)(网友评论▲)

  但谁拥有对这二者的定义权?又如何分辨哪些营销手段是出自恶意?由哪一方来给出答案似乎都不太公允。

  深度参与了多个S+项目宣发的小田表示,对于整部剧集的宣发来说,团队会选择让宣发的主打节奏跟着剧情点做延展发散,里面会涉及到主角、也会涉及到配角,但整体依然是“立足于剧情去做传播的”,通过营销“配角上桌”来制造热度,对于片方而言其实是一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行为

  “主角有主角亮眼的故事线、很好的成长线,配角也有自己的闪光点,我觉得他们不是对立和矛盾的,所以在整体的营销策略上,我们并不是一个选边站的过程,而是一个找认同的过程,是针对不同的内容面向不同的受众发声的过程。”

  同时他也提到,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艺人在看完剧之后,对于自己在剧中的表现也会有一个基本判断,“可能很多大家看到的营销行为,根本就不是剧方的行为。”此前在新浪娱乐与产出二创视频的UP主们的对话中,也有人明确表示过,“商业投放大部分是艺人公司或粉丝找过来的。”

(图文无关,仅供参考)(图文无关,仅供参考)

  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一些搅混水的声音出现,扩大粉丝群体和观众群体之间的矛盾,“比如说主演的竞品演员,一旦这种不好的声音出来了,那Ta一定希望放大某一种宣泄的情绪、愤怒的情绪,让大家去掀起骂战,然后让这部剧的各方都尝不到甜头。”

  如果关于配角的表现止于正面讨论,那片方的宣发团队并不会做太多干预;但如果事态开始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团队只能尽力去做好舆情管理,让外界的关注回归内容本身。

  03 上桌的本质

  在不少老剧当中,并不乏配角比主角更出彩的情况,为什么之前是观众的自然选择,近年却得以成为一种反复被特意提及的现象呢?

  在CC看来,这首先源于互联网的发展让每个观众都可以自由的去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同观众之间找到共同话题的渠道也在变多,饭圈的存在又加剧着同温层的形成;另一方面,娱乐消费的选择变多之后,作品被看到越来越难了,一部配角出彩的作品,被讨论的空间也是更大的。

(图文无关,仅供参考)(图文无关,仅供参考)

  据他的体感,关于“掀桌”的讨论依然仅停留在饭圈内部,“饭圈有三月秀粉,但我觉得剧粉更无情,他们对待演员的态度可能就是剧抛,看一部爱一部;而那些不喜欢这部剧的人,就更不愿意搅在这个浑水里面,所以在我看来‘掀桌咖’可能真的只是一个饭圈内部特定的术语。

  比起“掀桌”来,更需要重视的是这些讨论背后澎湃的观众情绪,所谓的“掀桌咖”其实更像一个饭圈伪命题。

  “我觉得(配角演员)也没有办法强行掀桌,即使是‘掀桌’,也一定是顺着某一种舆论或由头,去做了这件事。配角营销自己的亮点这种做法没什么问题,如果真的有人靠恶意拉踩上位,那我觉得他的路也是走不远的。”

(郑合惠子工作室发布声明▲)(郑合惠子工作室发布声明▲)

  反映到宣发侧,“上桌学”对CC所在的团队的影响更多是预警:管理好粉丝的情绪、更加注重和演员的沟通、同时在营销上的选择更谨慎一些。

  上桌也好,掀桌也罢,影视创作中唯一恒定不变的是观众永远会选择好的内容,与其盘算如何上桌吃饭,更笔直清晰的道路是专注于优质内容的产出。

  相信内容的力量,也相信观众的选择。

  (*文中CC、小田均为化名

精彩原创

新闻排行榜

原创视频

公众号

官方微博

美图精选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