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终生都需要陪伴

每个人终生都需要陪伴
2021年06月24日 21:33 心之助T

不骗自己,面对真实,才是破解自己的孤独感的解药。

  原标题:一辈子不结婚是什么结果?这个回答太戳心!

  作者:卢悦心之助

  咨询中会我经常要回答两类问题:

  1、如果我不结婚,会孤独终老吗?

  2、如果我离婚,会孤独终老吗?

  我说那你来告诉我,是什么让你那么怕孤独感?

  她们往往这样说:

  因为人在独处的时候,总是能听到内心深处的声音,面对更真实的自己。

  它会问你一些你不愿意回答,也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你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上,孤独的本质其实就是我们的“存在感”。

  我们有两种存在:

  一种是“面具自我”的存在;

  一种“真实自我”的存在。

  “面具自我”就像是我们穿的衣服:

  我们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要有能遮风挡雨的“遮羞布”,这部分自我是用于适应这个世界的。

  但是还有一部分“真实自我”是没法呈现给外部世界的。

  举个例子:

  德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政治人物,因为他的出现,德国才从长期的分裂走向统一。

  他就是被号称“铁血宰相”的俾斯麦。

  他一生戎马生涯,是个出了名的硬汉。却长期受到失眠的困扰。

  后来有一位医生治愈了他的失眠,医生的方法也非常奇特。

  医生在俾斯麦睡觉的时候,就坐在俾斯麦床边一语不发,直到他睡着。

  在俾斯麦第二天醒来时,他看到这位医生仍然安静的在他床边。

  反复如此了几次之后,宰相的睡眠问题就解决了。

  白天俾斯麦的“面具自我”是个“无所畏惧”的强人,到了夜晚,俾斯麦的“真实自我”就像是一个婴儿,需要妈妈的陪伴。

  有了陪伴,就有了安全感,有了安全感,才可以完全放松,完全放松了,才能入睡。

  有人可能会嘲笑俾斯麦,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需要有人陪。

  告诉你一个真相,我们每个人终生都需要陪伴。

  我们面对孤独的力量,也就是和“真实自我”相处的能力,其实就是由这种“陪伴质量”决定的。

  我们有三种陪伴的品质。

  第一种是“在场的陪伴”。

  我们和陪伴者之间是有无形的脐带的,你必须和我在一个场域里。

  就像是俾斯麦这种陪伴,我必须睁开眼就能看到你。

  第二种是“半在场的陪伴”。

  比如孩子在客厅玩,妈妈在厨房做饭,孩子会玩一会儿就会去找妈妈待会儿,

  因为这个孩子有了一定的“陪伴蓄电能力”,但是这种“充电量”是需要过一段时间补充的。

  第三种是“不在场的陪伴”。

  比如孩子长大了,常年在外奔波,虽然不怎么回家,但却不会觉得必须要见父母才能缓解孤独感。

  因为父母是在孩子的心中的。

  我们能否把陪伴者内化到内心深处,决定了我们独处的品质的。

  为什么很多女人明明知道对方是渣男,但却死活不能放手?

  其实就是因为她们的“陪伴品质”还停留在“婴儿最原始”的级别:

  她们没有“自我陪伴”的能力,一旦和对方产生了连接,就没法放手。

  为什么很多人总是分分合合,明明知道彼此不合适,但还总是纠缠?

  就是因为她们困在“陪伴”的第二阶段:

  她们坚持到一半,就没法承受那种“好像自己的一部分完全被抽空,被斩断”的痛苦感;

  所以她们做出分手的决定后又去寻求挽回。

  而只有真正把有质量的陪伴内化到心里,能做到完全的“自我陪伴”的时候才能做到“勇敢爱,果断分”这样的境界。

  很多时候,我们会误以为我们的“面具自我”就是“真实自我”。

  就像是“铁血宰相”俾斯麦一样,自以为自己根本不需要感情,我可以长期独处,或者遇到渣男可以说断就断。

  但其实那只能说明你根本不了解自己的“真实自我”在“陪伴品质”上达到什么境地。

  这样的人往往是心理学所说的“假独立”。

  她们就是没有遇到那个让她可以产生依恋的人,一旦遇到了,“真实自我”跳出来了,她就发现,一切失去了掌控。

  所以,关系从本质上,就是我们面对“真实自我”的一场旅行。

  我们可以加厚“面具自我”的厚度,让自己彻底忘记自己是一个需要“陪伴”的人;

  也可以学会照顾好“内在小孩”,去学会“自我对话”和“自我安抚”,这样你才敢于在关系中冒险,敢于在关系中独立。

  不骗自己,面对真实,才是破解你的孤独感的解药。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陪伴女性情感

精彩原创

新闻排行榜

原创视频

公众号

官方微博

美图精选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