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曾小亮 张文冀 陈修远
图/杨博
春节来了,你准备怎么过?
什么是时下最“HIGH”的过节方式是什么?是呆在家里上网、看电视?还是四处去旅行?或者给亲朋好友打一个电话,发一封电子邮件,代替传统的问候方式?
可是,我们的人际交往是否因此越来越萎缩了?好莱坞的一部带有未来预言性质的大片中,因为人们越来越不愿意活动,一切依赖高科技通信用具和人交流,到了最后变成爬行动物了。
所以,在这个情意浓浓的日子,走出家门或打开家门去串门吧。象范小宣唱的那样;动动手啊动动脚啊做做深呼吸。比起流行的过节日的方式,它依然是最有实质意义的情感接触。毕竟,阳光明媚,莫负大好节日;毕竟,串门即愉悦了身心,也拉近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我们在网上做了一个关于串门的调查,有434人参与了我们的调查,综合调查结果来看,我们发现新时代的串门有以下特点;
一, 近五成的人愿意在节假日去串门,但首选之地去亲戚朋友家。只有1、1%的人愿意去邻居家串门。
评点:比起过去,人们似乎更重视亲情,邻里关系却相对冷漠。但既然我们择邻而居,为什么对自己选择的邻居却视而不见呢?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象重视亲情一样重视邻居,找个机会给邻居送上一份祝福吧。
二, 40、1%的人认为最头痛客人走后留下一片狼籍,18、8%的人头痛客人串门要收拾家务。
评点:比起以前串门时人们喜欢在家里吃喝一顿,现在人们更喜欢出外消费。在劳神费力上,这简便了许多,但是不是又失去了在家里的温馨气氛?所以,如果怕麻烦,建议请个小时工等帮助收拾家务。
三, 有34、4%的人愿意因为工作目的去上司家串门,比如个人升迁,加薪等;89、3%的人愿意去上司家串门,有21、2%的人愿意邀请上司来自己家串门。
评点: 用串门来联络和上司的感情这种方式不仅仅在过去适用,今天依然流行。别把上司当老虎。
四, 57、3%的人讨厌那些不速之客来串门。
评点:比起过去,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再加上不信任陌生人心理普遍存在,所以对于不速之客来打扰生活都很反感。但是否所有不速之客都不怀好意呢?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从信任陌生人开始吧。
五, 53、4%的人认为去别人家串门应该带礼物,与此相对,89%的人认为如果客人来串门带礼物会让自己很惊喜。
评点:看来,带礼物串门表示对别人的重视依然适用。有的人可能会觉得,都是熟人有必要讲究礼节做什么?实际上,越是熟悉的人之间越容易忽视礼节。
综合调查来看,当代人渴望既保持距离,但又时常联系,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
人们象以前一样,仍然渴望串门,但串门的方式、目的等都和以前有所不同。
串亲戚 非常串
以前,人们都把串门叫做“走亲戚”,这或许说明串门这种交际形式,是以亲戚家作为起点的。虽然那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没有被钢铁丛林隔远,送上门的亲情也不至于被猫眼和防盗门冲淡了浓度,但走亲戚也得算是逢年过节才有的大事。
临近旧历年底,分居各地的兄弟姐妹们都要在父母家里重新团圆。到了除夕,一大家子热热闹闹,饺子在锅里翻腾,妯娌们边下饺子边和婆婆拉家常,兄弟俩满脸通红地给父亲敬酒,孩子们屋里门外跑来跑去……旧时的串门,似乎非要到了这个时候,才算串出了滋味串出了温馨。
但如今的串门走亲戚,早不是旧日景象了。家家有车,道路畅通,想走亲戚,几乎是出门就到。然而这样方便的“门”串起来却依然不易。嫌麻烦,怕尴尬,或是被电话、网络这些用不着走动就可以联系的现代通信工具淡漠了与亲人相见的欲望。
想串的时候没条件,有条件的时候不想串,大概这世上没一件事能逃得出钱钟书先生“围城论”的范畴。看来,串门也要换换新方式了。
家住上海黄浦区的刘女士一家就已经率先走入了新串门时代。往年到父母兄弟家走动,总要在对方家里吃顿饭。可现在大家都忙,从筹备到做饭很费工夫,更不要说收拾碗筷了。几次下来,串门的怕麻烦别人,做主人的嫌麻烦自己,于是原本忙碌的一家人反而更少见面了。后来,大家想了个办法,再去串门的时候,每人都先自备几道好菜打包带去,主人也只需准备自己那一份,除此之外只需端茶倒水尽地主之宜即可。久而久之,自带拿手菜肴成了这家人串门的保留节目。
AA制的精髓,事实上就是新串门时代亲人之间交流的最好体现。即便是至亲的血缘关系,也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相互考虑。串门AA制非但不会拉开双方的距离,反而会因为相互间的尊重体谅而加深感情。
不过对于刘女士而言,“串门AA制”也已经过时了,现在去亲戚家之前,她会向饭店“预订”专业的家宴策划师,从制定菜单到清洁餐桌餐具,整个过程全部由他们负责。主人和客人更可以尽情享受难得的相聚时光。
串门形式固然重要,但更需珍视的是形式下面的内容。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现实社会,亲人间以血脉联结的感情反而容易被忽视,被摆放在与朋友、同事的友谊之后。我们有时会觉得,没有必要与亲人经常见面,有那么多的现代通讯方式,偶尔联系足矣。但无论是电话、书信、EMAIL、贺卡,甚至通过快递公司送上的一份精美礼品,都无法弥补亲人间情感的流失。惟有看似简单俗套的串门,却能令双方在同一个屋檐下,共同回味家的气息,被空间或时间隔开距离的亲情,转瞬间拉近了。
一种古老的联系方式,维系的是人间最质朴的亲情,这或许是最现代的电子产品也无法替代的。
与亲戚间串门的8个YES与8个NO
YES:
1、 定期去拜访亲戚,会让彼此都真正感受到亲情的可贵;
2、 守时守信,去父母家串门尤其应该注重这个原则;
3、 用心交谈,不要以为双方关系亲密就忽略了谈话的重要性;
4、 自给自足,不要一进对方家门就变成甩手掌柜,适时的帮厨或帮助收拾碗筷是拉近亲情的好时机;
5、 注意辈分关系,尊重长辈,悉心听从长辈教诲;
6、 摆正金钱关系,出手过于阔绰或“一毛不拔”都会引起亲戚的非议;
7、 如想在亲戚家留宿,应提前打好招呼,让亲戚有个准备;
8、 孩子玩耍时出现矛盾,要不偏不倚,公正决断。
NO:
1、 不要穿着奇装异服,再开明的长辈,也不一定能接受裙摆在膝盖以上三寸的媳妇;
2、 不要送华而不实的礼品,千万别听信广告的谗言,还是选一份独特而用心的礼品吧;
3、 不要把公事摆上饭桌,日理万机的老板大人,在亲人家里,先把公事放一放吧。
4、 不要经常要求亲戚给予帮助,弄得亲戚左右为难;
5、 不要把逗留时间无限期延长,一坐下就不打算站起来会把串门变成打搅;
6、 “穷”亲戚上门,不要对其冷眼相待;
7、 与某个亲戚出现矛盾时,不宜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吵大闹;
8、与亲戚游戏、打牌时,不要过于认真,否则容易引发矛盾。
邻里串门:谁先敲开谁的门?
时下最“HIGH”的过节方式是什么?呆在家里睡觉、上网、看电视?背着行李、带着孩子去旅行?或者给亲朋好友打一圈电话,发一堆电子邮件,算是完成了一年的问候?
曾几何时,初一见公婆,初二回门子,初三聚朋友,初四去团拜……我们以各种形式的串门,向家人、亲友、邻里表达问候,与此同时也会打开自家大门,接纳邻居、亲友的新春祝福。
然而今天,串门这种中国人过春节相互拜年的传统方式,几乎到了被遗忘的边缘。
更新换代仿佛日月轮换一样快速的高科技通讯产品,为我们带来了足不出户的可能,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数字符号。或许有一天,我们真的发现,自己就像《黑客帝国》里的人一样,只是躺在“母体”里的肉体终端,生活的一切都可以通过虚拟实境得以实现,但是住在你隔壁的那个人,却可能一辈子也不相识。
都说后工业时代的人最讲究隐私,可我们又在千方百计地“择邻而居”,往来于各种社交派对,甚至在网上也是为了寻求新的交友方式。然而,邻择了依然形同陌路,派对的浮华治不了现代人的孤独症,网络的虚幻更无法替代面对面的真情交往。
就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田园生活一样,或许今天我们也该重新拾起串门这种古老却温馨的交往方式,融化电子时代的冰冷感觉。
我们在网上做了一个关于串门的调查,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1.近五成的人愿意在节假日去串门,但首选之地是亲戚朋友家。只有1.1%的人愿意去邻居家串门。
评点:工作忙了,压力大了,我们更加重视亲情、友情的可贵,利用假日常串门看看。然而中国还有一句古语叫“远亲不如近邻”,以前街坊邻居常来常往,可如今,我们自主择的邻却不来不往了。不妨,今年春节的串门行动从邻居开始吧。
2. 40.1%的人不愿串门是头痛客人走后留下一片狼籍。
评点:现在,人们更喜欢外出消费。虽然免去了劳神费力之苦,但是却失去了在家里的温馨气氛。所以,如果怕麻烦,建议请个小时工帮助收拾串门后的残局。
3. 有34.4%的人愿意为了工作目的去上司家串门,比如个人升迁、加薪等;89.3%的人愿意去上司家串门,有21.2%的人愿意邀请上司来自己家串门。
评点: 用串门来联络和上司的感情,这种方式不仅在过去适用,今天依然流行。别把上司当老虎,适当投入感情对上下级关系及你的事业都有利无害,只是分寸一定要拿捏得好。
4. 57.3%的人讨厌那些不速之客来串门。
评点: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再加上不信任陌生人的心理日趋严重,所以对于不速之客来打扰生活,被调查者大都很反感。但是否所有不速之客都不怀好意呢?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陌生人的信任。当然,陌生人来访更需要不同的应对技巧。
5. 53.4%的人认为去别人家串门应该带礼物,与此相对,89%的人认为如果客人来串门带礼物会让自己很惊喜。
评点:带礼物串门表示对主人的重视。有人以为熟人之间没有必要讲究这些,但实际上,越是熟悉的人之间才越容易忽视礼节。
…… 摘选自《好管家》2004年1月 现已上市,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