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在我国,目前25岁~35岁年轻人的收入高于其他各年龄组。这些年轻的高薪族大多具有较高学历,从事证券、信息、通讯等新兴行业或就职于三资企业。
对此有专家分析,目前25岁~35岁年轻人收入高于45岁左右的中年人,是特殊社会环境下出现的一种奇特现象。笔者倒认为,这种现象是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吻合的,显示了“后喻”社会的苗头,是一种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我们基本上是处于“前喻”社会。即前辈教导后辈,年龄大的教诲年龄小的,胡子长的傲视胡子短的。“前喻”社会讲究的是论资排辈,体现在待遇上就是年龄大、职龄长的优于年龄小、职龄短的。
“前喻”社会与封闭、保守的社会形态分不开。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人们的“命运预测度”比较高:自己一辈子怎么过日子,自己大体知道。儿子的生活就是父辈的翻版。无论当工人、农民还是当干部,都是按部就班过日子,年复一年,变化无多。即便是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但一毕业,其工作岗位、工资待遇就完全明确了,基本上没有多少选择余地和自主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能力不会成为决定待遇的因素,而经验、资历却是提高生存境遇的资本。于是,大家不愿意、也不太可能去打破某种平衡、主动创造奇迹,而是安于现状,以足够的耐心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
当我们迈入开放背景下的知识经济时代,各种阻碍社会发展的体制、规则、观念被冲破,社会生态逐步趋向协调、优化。一些以知识、科技为依托的新行业、新企业不断涌现,成为社会的亮点。这些行业或企业,对员工的学识、能力要求很高。同时,其用人机制灵活,给个人提供了极大的展露才华的空间,吸引了一大批富有知识和闯劲的年轻人。由于企业尊重他们的知识和创造,他们工作起来如鱼得水,同时也获得了与付出相称的高回报。
而从旧体制走过来的中老年人,由于年龄、知识、观念和思维的局限,在“优胜劣汰”的社会法则面前,未必是年轻人的对手。相比中老年人,年轻人有知识接受与转化快捷的优势,同时血气方刚,敢于挑战,敢于创新,锐不可当。因而,高学历的年轻人获得高报酬,成为社会的宠儿,也就顺理成章。当我们逐渐接受年轻人可以胜过中老年人这个事实的时候,“后喻”社会也就初显端倪,那就是:在观念上后生启迪长者,在竞争力上年轻人胜过老年人,在待遇上资历浅的可以优过资历深的。确实,一种协调的、优良的社会生态,必然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
“后喻”社会的出现,将极大地调动年轻人奋发图强、以知识回报社会、以知识换取高质量生存境遇的积极性。这也是一种良性循环。(文/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