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风采
新浪首页 > 伊人风采 > 2004中法文化年--法国时尚100周年 > 正文
法国时尚100年设计展论坛实录(4)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3日15:40 新浪伊人风采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许平:今天晚上真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夜晚,我们不仅看到了刚才如此令大家激动的画面,另外也听到那么多关于法国教育的消息。刚才伊玛纽艾拉·费思先生介绍得非常有意思,法国高等设计学院有很多概念是我们平常很难接触到的,比如他认为他是一个科学的又是艺术的,既是文化的又是工业的,既是传统的又是非常创新的,学生是非常个性的,同时又是非常辛勤付出的,这些很多的信息会在我们同学中引起很多的共鸣。我已经收到一大箩的纸条了,现在向法国嘉宾提出问题。

  第一个问题提给帕米拉-歌尔宾小姐的,关于时装方
面的问题,通过那么多法国时装的作品展示让我们看到非常魅力的时装世界,刚才范迪安先生也提到一种语言迅速成为一种时尚,这里面值得去研究。提的问题是为什么成为时尚?必定有某种打动人的地方?帕米拉-歌尔宾小姐,你认为成为时尚背后的某种打动人的地方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时尚一直在变化,有没有不变的东西,不变的东西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有类似的地方,请帕米拉-歌尔宾先生做一个回答。

  帕米拉-歌尔宾: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在时装背后有哪些是不变的东西?目前为止,最表面的东西,男人和女人的身体没有变,两个胳膊两条腿,没有变化。

  回答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想象。

  许平:第二个问题是提给吉尔-德-布雷先生的,通过这么多展品,我们不怀疑法国艺术巅峰的状态和创造奢华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从罗曼洛莱以及古拉斯底下经常看到的是充满一个辛酸和悲酸的故事,怎样理解这巨大的反差?法国设计中的真谛是什么?

  吉尔-德-布雷:首先第一个问题,我我认为设计并不局限于法国的设计或者某一个国家的设计、某一个年轻人的设计、某一个老年人的设计,我只相信在设计中存在着创造性。在法国除了罗曼洛莱和古拉斯之外还有其他的作家并不只写一些悲伤的故事。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说思想是混合的,混合着有幸与不幸,有高兴和悲伤的时候,有创造的时候和平和的时候,这不仅仅只存在于法国,所有的国家都是一样的。

  第三个问题,我并不认为这次的展览已经展示出法国设计已经达到了巅峰状态,这只不过是设计经历的一个时代。设计永远没有巅峰状态,因为设计永远是不停止的。一旦说一个设计达到的巅峰状态,随之而来的就是设计的死亡。设计来说是没有限制的,也可能产生一件设计作品需要六个月的时间,也可能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

  许平:还有问题是问吉尔-德-布雷先生,上世纪后半期在世界范围出现了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向的变化,法国作为这场重大变化的中心地,也是发源地之一,在文学艺术各个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你认为这种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在设计方面,对法国的设计有什么影响?

  吉尔-德-布雷先生:又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问题,很难回答。我们所说的后现代主义主要是在一些风格以及哲学方面存在着。如果我们从哲学方面来讲后现代主义的话,我们并不能说它已经结束了,它还将归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从设计风格来说,它也只不过是一时流行的潮流,它所持续的时间就会像其他流行潮流的一样,短暂的。

  许平:感谢吉尔-德-布雷先生的回答,确实是两个比较难的回答,但是他尽了自己的智慧做了理想的说明。下面一个问题是问伊玛纽艾拉·费思先生的,因为伊玛纽艾拉·费思的介绍非常清楚和有条理,对他提的问题也非常的实际,比较多的问题提的是如果中央美院的学生毕业以后到巴黎工业设计学院读硕士研究生,有这种可能吗?

  伊玛纽艾拉-费思:所有的学生,不管是中国的学生还是法国的学生,都要经过考试才能进入我们的学校。我们要求所有法国的学生,不仅是中国的学生,其他外籍的学生,首先的条件就是会说法语,理解法语,这样才能理解课堂中教的是什么。如果你们想了解更为详细的关于我们学校的教育状况,比如说中国的学生是如何进入我们学校学习的,他们在巴黎是如何生活的 请把你们的电子邮件地址写给我们,我们让在法国的中国学生给你们写信,他们随时准备帮助你们。

  许平:这次展览里面大部分有摄影,唯独没有摄影这方面专门的展,虽然不是设计艺术展,很多同学问到摄影在目前法国艺术中的地位是怎样,在巴黎高等工业设计学院里面有没有摄影这个专业。

  伊玛纽艾拉-费思:我要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最后可能还需要吉吉尔-德-布雷先生给我补充一下、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次展览当中没有摄影。当然,在我们学校里有一个摄影,还有音响制品的工作室。在学生学习设计的过程中,这些照片和一些音响制品是一些必要的工具和必要的因素。摄影在学校里面对学生来说,实际上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并不是一个专业,是我们用来学习的一种手段,最后也是学习的目的。在我们学校摄影只是一样工具,但在法国有一家国立学校,是专门教摄影技术的。当然在艺术设计这方面,只要有规章制度的话,就一定有意外。在我们学校里面有一个外国的学生,他开始的时候进来学的是设计,但现在他是法国非常著名的一个摄影师。现在我们请吉尔-德-布雷先生回答一下为什么在展览中没有摄影作品。

  吉尔-德-布雷先生:可以说,在这次展览中,摄影几乎或者完全消失了,我们没有看到它。我并没有建议这次展览的策划人给你们带来一些设计作品的照片,这次展览中唯一有的一个设计作品图片,很遗憾,不是摄影作品,只是一幅图片。同样在设计的主题下说起摄影,确切来说是一门技术。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拍摄一些设计作品的设计摄影师本身也是设计者。在我教书的学校,也就是法国国立高等专业装饰学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摄影系,同时同学利用在摄影系学到的一些知识主要是为了三个目的,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利用摄影主要是为了拍摄一些设计的作品,让大家看到一些设计的成品。对于一小部分人来说,摄影是一种和其他的设计者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对于更少一部分人来说,摄影也是设计工作当中所采用的工具。

  许平:谢谢。现在有一个问题是给三位法国客人的,如果你们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话,想请你们谈谈中国最能够吸引你们的文化因素是什么?

  吉尔-德-布雷先生: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中有着陷井。我要列举三个名字。也许在你们眼中看来我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非常有教养的人、非常有学术修养的人。也许有一部分人会说他知道这三个人的名字,到目前为止对我来说,中国文化最吸引我的就是让我终于有一个机会到中国来发现它的文化,来接近它,来学习它。我才刚刚有一点稍微你们中国的文化,现在我有一个愿望,希望能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的文化。我在北京已经渡过了十天,为了组织这次展览。在十天前我就说了,组织展览我要和中国的工作人员在一起,到今天我要说的是我现在和中国的朋友们一起组织着这次展览。我认为对于一个初次到中国的法国人来说,最最震撼的就是他们到了中国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因为他们都非常热情的迎接他们,他们发现与人之间的相处非常的融洽。有一个并不是太悲伤的法国作家这样写道:“从来不笑的人并不是最严肃的人”。我认为中国人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因为中国人总是在笑。

  伊玛纽艾拉-费思:吉尔-德-布雷先生说过以后,我几乎没有什么话好说了,对于我来说,发现中国的文化抱有极大的热趣,尤其这几天看了中国的国画,看过画国画的墨,对我来说太惊喜了。这种发现不仅在画国画方面,还有中国现代的音乐和当代的电影,在法国也能看到,但不能看得那么真切,由于我的发音的原因,就不列举了。谢谢大家。

  帕米拉-歌尔宾:对我来说,我说的东西有一点点抽象,我在中国这期间,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人的一种好奇心和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以及他们承担大量工作的能力。我希望通过刚才讲的中法之间的对话,通过这次设计,使中法两国人们对话,希望这种对话能够长期存在下去,促进两国人之间的交流,能够在你们的设计中带来灵感。

  许平:感谢三位嘉宾的精彩回答。时间过得很快,现在是最后一个问题。非常感谢这次双方的策展人给中国带来一个美好的展览,最后请三位法国客人回答一下通过这次展览和今天下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晚上对中央美院的交流,对中国的设计和教育有没有提案?通过范院长谈一下,通过这次展览,对中法的设计教育有没有感受?

  吉尔-德-布雷先生:有没有可能在一到二年之后我们到中国旅行四五次之后再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对中国的设计和中国设计教育有什么建议的话,由于我在中国才呆了十几天,还不了解中国的现状,所以很难回答。

  最后还要说一点东西,这点东西可能能回答刚才大家的一个问题,我们是非常希望能够再次来到中国,因为在中国有很多吸引我们的地方。我不想过多的重复我们的愿望,因为过分重复的话,你们会想法国人实在太浪漫了!但是可以肯定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在中国确实受到非常热情的迎接,刚才我说到我已经和中国朋友们在一起组织这次展览的时候,我是非常认真的。现在我们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我们这次的展览能够回报中国朋友给我们的热情接待。

  帕米拉-歌尔宾:请允许我最后再加一句话,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我到中国的第一个晚上就是在午夜12点的时候,我在国家博物馆里面,那个时候就是我们在国家博物馆里面把我们从法国带来的43件时装方面的产品拿出来的时刻,对我来说,这个时刻令人印象非常的深刻,同时我也很感动。就在那一个时刻,我明白了我们这一次到中国来旅行,其实是带着中国人的信任。同时这也是一次对我和吉尔·德·布雷先生来说,这次旅行也像冒险一般,我们这次冒险使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法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我们将会把你们这种信任带到时装博物馆,也希望这种信任可以一直延续下去。我只能在这里说谢谢!

  吉尔-德-布雷先生:我还要再次向你们展示一下我的浪漫之所在,这次来到中国就好象情人之间的第一次约会,事实上我们并不认识你们,但是在此之前我们无数的想象过你们的样子了,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进行其他的约会了。

  范迪安:我觉得许平老师的问题太大了,希望许平老师换三个小问题。

  许平:第一个问题,你觉得法国人会怎么看中国人?中国人怎么看法国人?

  范迪安:法国人怎么看中国人,刚才三位都讲了。中国人怎么看法国人,我就一点体会,一句话就是中国人了解法国比法国人了解中国多得多。

  伊玛纽艾拉-费思:这也很正常,因为法兰西的领土很小,法国很小。

  范迪安:小当然是一个原因,中国和法国真正是世界上两个文化大国,比如中国和法国互办文化年,整整一年的时间办文化,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难以想象,对中国来说更难以想象,比如我们想象美国办一个文化年,好象很困难,我们有五千年,美国有三千年。我们想象和日本办文化年,也可以想象,中日有很好的文化渊源,也看到在文化上,两国文化的心理不能够平衡。在以往日子里大家注意到,比如日本绘画上受到中国的影响,据我所感悟,有很多著名的艺术史家不谈这个问题。比如想象和俄罗斯办,也是一个很好的文化大国,但在经济上是否能付出投入,这次为了办文化年,中方将近花了一个亿,法方可能超过三个亿等等,有很多问题,只有中法之间在文化渊源、文化传统和大的文化性格以及现在的文化理想有非常多的相似性,这是真正能办好文化年的一方面。我们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知识界的人士对法国文化一直很尊重,也愿意了解,多了解,比他们了解更多,我们就能做得比他们更好。我接触了很多法国知识界的朋友,我认为法国知识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的欣赏也非常的尊重,但是他们对中国现代的和当代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状况了解不太充分,他们讲得很真诚,他们只是刚刚在发现,还需要认识和了解。伊玛纽艾拉-费思先生在介绍学校状况的时候,今天下午我没来得及跟他讨论学校有关的情况,可以请许平老师跟他讨论有关学校教育的情况。我今天非常高兴伊玛纽艾拉-费思先生访问我们学院,这代表着一个良好的开端。

  许平:最后一个问题,这次你策划了把法国介绍到中国的展览,如果下次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到法国的话,你还会策划这个展览吗?

  范迪安:这次展览,吉尔-德-布雷先生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做了很多文字上的写作,这是非常重要的合作。中国设计能不能拿到国际上展览,我觉得许平老师的思想非常的重要。当代的艺术走到国际上了,但是设计艺术,其实设计艺术已经有一部分参加到国际大展,最重要的就是建筑和服装。刘老师正在筹备这个,马上要开展一个时装展示会,不仅拿产品过去,还要拿出展示的方法,这是走向国际上的一方面和体现,这都是一些单项的。什么时候中国设计以一个综合的面貌办到国际上去,如果是一个目标的话,我们都应该努力,特别是所以在座的年轻同学们。我从这次展览中看法国设计,我一个非常大的体会就是设计是一个社会学的课题,从法国设计里面不仅看它科技、技术的发明和一些流派风格或者所谓的材料,所有后面都是社会学的问题,都是社会学中的一些课题和设计、时代的任务。当然,法国的思想也对,可以说对法国的艺术和设计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法国的思想,特别是法国的哲学在20世纪的后半叶对西方的贡献是比较大的。我要提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是了解法国不得不提的,这三个人分别从非常哲学的、精神的侧面揭示了当代思想的可能性,这些在法国设计当中要提出来的。今天由于客人在这里,我就不多谈设计和思想或者和哲学的关系,我并不研究设计,设计是许平老师的专长,我有这种任务和机遇稍稍注意了设计和文化的背景。我可以预报,我现在和同度中心设计一个新浪潮,从60年代到法国的当代艺术,这个当代艺术抓什么要点,用什么主题,我和法方也在讨论,根据目前上海双年展已经把影像生存这个主题提出来了,我们把动态影像和静态影像的相互关系作为这个展览来到中国的主题和选择作品的标准,现在刚刚在筹划,实际上从上海双年展已经看到这个课题的紧迫性。美术学院的青年教师研究会前两天酝酿请我谈一个题目,我说谈图象形象的相关性,不仅我来谈,还有很多老师来谈。我觉得要关注时代文化的特征,可能会使我们获得创意动力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许平:感谢范院长的发言,既是感受也是课题。提问越来越多,不可能都回答了,最后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共同参与,刚才有一位同学说法国客人来的都用中国人讲你好,现在希望法国老师能教我们用法文怎么叫你好。谢谢。

  返回第一页>>

    版权归新浪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关键词
言情小说 同居 两性
免费电影 王菲 美女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伊人风采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6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