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10年的BaselWorld再次拉开帷幕,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参展品牌最多、等级最高的钟表展会,2200余家参展商将最新产品带到展会上,后金融危机的世界表坛再现“勃勃生机”。
与往届Basel World不同,本年来自中国的与会者在巴塞尔钟表展上首次得到“贵宾级”待遇。无论媒体、经销商还是品牌工作人员,一律全免申根签证费(约600元),这与2009年中国市场的出色表现分不开。回顾近几年的国内钟表市场,对于瑞士主流钟表品牌来说,仿佛是在闭着眼睛挣钱。不用借助“折扣杠杆”,不用对旧款式予以特别降价对待,不用投放电视广告,较少投放平面媒体广告或软文,不用引导及影响拍卖市场走向,一年仅做一两次活动就可“健康发展”——在中国每年业绩呈两位数增长。更何况面对税费,一些消费者选择在境外市场购买。汇总到品牌总部,这部分从中国市场外延出来的消费能力同样在提振着他们的业务数据。
先前若某一款表在中国缓销甚至滞销,品牌可将原因归结为“该市场的欣赏水平、接受能力有待提高,此地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奢侈品市场”。而到了2010年,如果还有哪些表款在华销售迟缓,那就是所属品牌的中国市场策略有问题。参照物已经改变,中国已经成了手表品牌眼中的绝对“主流市场”。
尽管中国市场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小,回暖最快,但随着消费者对腕表认识的日益完善,几乎所有的名牌手表都登陆中国后,一片红海中,品牌闭眼挣钱的时代已告终结。
首先,品牌必须提供更贴心细致的服务。香港的表行与内地表行最大的分别是什么?一进入香港的表行会发现销售人员大部分是中老年人,而内地表行由于品牌扩张过快,店员大多是刚毕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相当资深的也就30岁左右,只有北京王府井的少量老表行内才能见到年岁大一些的店员。年龄的差异可能影响顾客的信服感,毕竟高级腕表是相对昂贵的东西(几万、十几万、几十万都有)。
其次,产品研发方面,经过严谨的调查研究后再推出针对中国市场的表款。比如中国人手腕较细,本不适合佩戴特别宽大厚重的表。又如中国人偏爱贵金属和钻石,可又不喜欢夸张怪异的设计。日用腕表中,还应以金属链带款式为主,因为皮表带养护极其麻烦。在一个半世纪以前,专供中国市场的瑞士怀表不仅结合了中国审美元素(如:牡丹花),而且镌刻有中国汉字,成双成对销售,极尽讨巧之能事。
最后,明星表款偏少也是一个问题。明星表款就是像卡地亚“蓝气球”、欧米茄“星座”、劳力士“蚝式”等那样的表款,可辨识程度高,价格稳定且变现保值能力较强。但其他大多数品牌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明星表款。于是产生所谓“牌名表不名”的现象。未来五年,率先树立自家明星表款的品牌将会有更好的前程。
事实上,中国的巨大市场远未饱和。即使未来中国的钟表市场变得像欧美、日本一样的成熟,用心去做市场的品牌依然能够长期保持良好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