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有时候会把中山装当成是一种政治符号,包括有些艺术作品也体现的很多,这其中当然有外国人猎奇的因素。但这次隋建国教授为我们做的这个雕塑却非常有意思,在文化和美学向度上有了很大的创新。
我做的时候,大体是保留了中山装的整体外形和元素,更多地以印花的方式来表达创新和突破,面料上也大都用绡来体现。
因为中山装起源于民国,我主要是想通过那个年代的一些元素来体现那个年代的一种记忆。我有本书是《999件优秀产品设计》,我从里面找了一些二三十年代出现的产品,例如剪刀、折尺、马灯、缝纫机,都是和那个时候有些关系的。然后就想方设法,把这些东西嫁接到中山中之中。很多功夫都用在了这些图案的安排上,既能做到特别,又能跟中山装要素,以及人体的关系结合得比较好。这些我在为奥运会设计志愿者和颁奖服装的时候也用过很多类似的方式。
碰到的难题就是面料的印花,因为这次我用的面料大都是绡,在印花上麻烦很多。比如打印之前为增强硬挺的感觉,要先上浆,用染料打印后还要蒸,蒸完之后有时候还会变色,就像烧陶一样,很难控制,然后要刮浆。浆的成分也比较麻烦,有时候碱性强一点就会把本来硬挺的感觉破坏掉,这样一点点试验了很多。
其中有一款是把中山装的四个口袋变成了四个铜饰,纹样是综合了家具、建筑等的细节,有很多直线条的感觉,能够体现中山装的力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