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战后女权运动的甚嚣尘上,似乎已经把旧日男权社会积累的雄性荷尔蒙狠狠地抛到了历史的深渊。不凑巧的是,男装时尚的出现,似乎也在一个劲儿地想要将所有男人都打扮成娘娘腔。男人从传统的男子气概中获得了解放,中性打扮蔚然成风,并被男人广泛接受。这种男人中性美的审美取向,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我们不妨从过往的文化现象中寻找男装时尚中雄性荷尔蒙缺失的轨迹。
上世纪60年代“猫王”在舞台上不断扭动自己性感的身体,众多女性为之倾倒。
David Bowie在上世纪70年代将自己解释为雌雄莫辨的外星生物Ziggy。
Hedi Slimane以青少年文化为自己设计男装的根基。
没落的源头
一直以来,社会上关于男女势力的博弈从未停止过,40年前第二次女权运动的兴起,是男性形象走向没落的开始。此后,摇滚乐席卷全球,嬉皮风和雌雄同体风开始影响时尚。摇滚浪潮的文化滋养,让男装时尚走向辉煌的年代,然而这无疑正是传统男性形象最黑暗的时期。
阴盛阳衰的开始
二战期间,时装设计师们只能顺从潮流,设计军装化的女性时装,设计师Christian Dior说:“在战争年代,被过分强调的肩线让女性就像个方方正正的盒子。”因此战争刚一结束,以Christian Dior为首的时装设计师便开始把精力投入到女装的革新当中,Dior以“New Look”这一全新风貌让女性一扫男人世界的战争所带来的阴影,而男装则渐渐开始在传统的绅士风格中迷失。而与此同时,当人们开始把自己的生活重心还原于眼前的时候,各种因战争所掩盖的社会矛盾相继浮出水面。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开始挑战男权社会。美国作家Kate Millet于1970年出版的《Sexual Politics》(性政治学)中,首次提出了Patriarchy(父权制)这一概念,将女性和男性完全对立起来,其中这样形容道:“男人是敌人,女人是朋友;男人是暴躁,女人是温柔;男人是迫害者,女人是被迫害者……”在时装设计师致力于解放女性身体时,此时的女权运动就像适时加入的佐料,社会上的所有力量几乎都在弱化男性气质的概念,男人形象也开始渐渐地向一种阴柔气质靠拢以讨好这股力量。设计师Coco Chanel曾回忆道:“我开始试图设计出可以与男性平起平坐的女性时装,任何维护男性的观点都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
从男人到男孩
此外,大战过后的背景,还催生出了美国最颓废的一代年轻人,他们不满足于政府所宣扬的追求物质生活。这一现象最终演变成一股文化运动——“The 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其中Jerome David Salinger的小说《The Catcher in the Rye》(麦田守望者)与Jack Kerouac的小说《On The Road》(在路上)成为描写当时青少年文化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