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深夜书屋
文 | 莫主编
![你有多久没回家过中秋了?](http://n.sinaimg.cn/eladies/transform/20171003/fRSO-fymkwyt6996208.jpg)
小时候的月饼,很大、很硬,也很甜,里面总是放着红枣、芝麻、冬瓜糖等等,吃的时候要就着茶水,一把蒲扇、一张四方桌、一杯土茶,把大大的月饼切成落干块,每人一块,看着明亮的月亮,以及远方的山头,被晚风吹动的树影,讲述着梦想的未来。
现在的月饼,很小、很糥,也很甜,里面总是放着杏仁、桃仁、花生仁、麻仁、瓜子仁等等,吃的时候切成八小块,每小块都要就着开水,一个人、一块月饼、一杯开水,就着音乐、就着电影,看着窗外忽明忽暗的霓虹,不敢想太多的未来,多的是追忆童年。
比起很多的贫困家庭,很感谢父母并没有让我冬天不下床、不出门,是因为买不起衣服,没有溺爱,在贫困的现实中“富养”着我。以至于从小农村长大,对脚下的土地并没有爱得深沉,对生我养我的故乡并没有太多的眷念。
不过,在外漂泊得越久,就越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想回家。回到那座山头,痛快的呐喊;回到那张旧床,痛快的打滚;回到那么小溪,痛快的哭;回到那棵树洞,痛快的脆弱。
算一算,将近十年没回家过中秋了。
大学的时候,回家的路途遥远,汽车要7个小时,早晚各一班;火车要13个小时,一天一班。想着三天的假期,与其回家,不如在学校撒野;
毕业后北上,火车是30个小时,飞机也没有直达。与其把假期耗在路上,不如约三五好友,借着想家的名义,赏月赏花、毛豆雪花;
再后来回榕,火车从5个小时变成3个小时,从动车转乘汽车到直达。交通越来越方便,回家过节的想法越来越浓烈,却越来越不想回家。
回家干嘛呢?吃个月饼?打个秋风?拉几句家常?还是发一条图文并茂的朋友圈?
都说,对父母最深的爱,是陪伴。
可是,对于从农村走出去的娃子来说,爱更是实现共同的理想。是摆脱淤泥地和锄头,是拿起钢笔,谈论诗和远方。生活,并不只是文人笔下的阳春白雪,也不是思想家脑海中的乡愁,而是为满腹才情找寻用武之地,为慷慨激昂建一座通天桥梁。
乡愁之所以美,是因为离乡太久;故乡之所以眷念,是因为久不曾归。对于在外拼搏的人来说,月饼很甜,甜到发齁,中秋很美,美到虚伪。
今年的中秋,我还是不回家,不是定不到车票、不是抽不起时间,而是不再拘泥于时间,只要心里有家,哪一天回,都是中秋,都是热气腾腾的节日,何必在这个时候给高速添堵。在“莫兰蒂”将至的前夕,仍旧想乘着台风,吹回老家。
今天中秋,我不想家!
那么,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