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购物当“心药”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2月28日11:12 北京青年报
丹丹的月收入不到2000元,接到男友分手的电话什么话也没说,下班后她逛遍了北京的大商场,不管有用没用,买了不下1万元的衣服,回到家把所有的东西看也不看地丢到柜子里,抱着毛毛熊痛哭一场。
虽说小张是男子汉,他却没有丹丹的潇洒,被单位辞退的当夜,一肚子委屈地跑到北京最昂贵的酒店,要了最昂贵的洋酒,喝了整整一个通宵,然后被送到最好的医院急救室,花了一生中最多的一次医药费。清醒后,他第一个感觉就是:我冒的是什么傻气呀?!别的不说,光心疼那一天一夜扔出去的两万多块现金,他就一年没睡好觉。每想起这事儿,他就要经历一次情绪低潮,那代价太高了,图了一时之快,弄得自己“民不聊生”!
王小姐是属于那种酷爱逛街的人,只要有时间,高兴不高兴,有钱或没钱,她都逛,经常是看见喜欢的就买,回来就后悔,可下次接着买,永远不知道什么叫累。
情绪化消费人数不少
最近一次关于国内消费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极端情绪下消费的女性高达46.1%。而早在三年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在一次类似的调查中也发现了相同的问题,在该次调查中还指出,男性情绪化消费的比例也达到了17.4%。调查显示,购物狂多数是女性,这与各国的文化传统普遍接受女性购物较多有关。
心理学家发现,有必要在那些为了自娱自乐而反复购买某种物品的购物者与那些已经购物成癖的人群之间划出界限,对于后者必须进行心理治疗。
一个典型性的购物癖患者至少每个星期都会进行一次疯狂的大采购,他们好像受到了强制一样,去买一些根本用不着的东西,事后又感到非常后悔。另外,这些人由于并不十分富有,所以经常会陷入财政困境。
内心空虚购物填补
心理学家分析说,这些人往往生活中有自卑感,希望通过购物来发泄某种压抑的情绪,或是用这些外在的物质刺激来填补内心的空虚,结果是,“他们只是在买东西的过程当中感到快乐,而物品一旦到手就失去了吸引他们的魅力”。
在这一消费群体看来,无论是什么样的事情,“去大肆采购一番,然后想尽办法把钱花光,心情也就好了”。似乎在不如意的时候,购物和大把地花钱是他们来缓解压力、平衡情绪和宣泄无奈的最佳方式。
消费心理学家做过统计,每10名日消费金额占自身月收入总额60%以上的主动消费者,至少有8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是1比7,未婚者与已婚者的比例是6比1。
狂热购物作用短暂
那么,狂热购物行为是否可以真正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呢?按《自我心理调节》一书作者理查·琼斯的话说,那是完全可以的,但只能对临时性的心理失调和不足以导致更严重的心理负担的压力事件进行缓解。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习惯于情绪化消费,甚至像上瘾一样不能自拔,而且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消费也容易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比如造成经济的拮据、物资的浪费等,关键的是,还很可能“睹物思事”:每看见那天买回的东西就会有不愉快的回忆———就像我们上文举例的丹丹———你能说她是真的没事儿了吗?更何况,这样的习惯极易引发“购物癖”,这是一种真正的精神障碍,那时候就实在不值当了。
有钱难买真正的快乐
有没有抑制情绪化消费习惯或冲动消费行为的方法呢?许多临床心理医生都认为,意识替代转移法行之有效。该法分若干个步骤:
1.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你想买的,就写在一张纸上,然后把你大致估计的最高价格的现金摆在旁边;
2.直到你的钱包里一分不剩,再把你的信用卡也拍在上面;
3.把这张纸和摆在上面的钱及信用卡都包起来丢到抽屉里;
4.身无分文地去逛街;
5.找个人少离家又远的地方进行剧烈运动,如猛跑、猛跳或者大声喊叫;
6.慢慢走回家,倒头大睡;
7.天亮了,一切都结束了,钱还是你的,柜子里并没有什么垃圾商品;
8.你成功了。
试一试吧,因为你必须要知道,商场里所有的商品都不如你真的快乐那么有价值!(萧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