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少女小秋(化名)
9日,烈日高照,一大早,家住郭家桥西街的16岁少女小秋(化名)就拿着她刚完成的长篇小说《经历了风雨不见彩虹》(以下简称《经》)的故事简介出门了,她打算到市中心人多的地方去,“在那里,说不定能遇到文艺界的前辈,或许能找到小说的知音”。小秋说,经历了10多年的磨难,她和母亲总算有了一个虽然不富裕,但还算安稳的新家,为了不让母亲再操心,她想卖掉此书的版权以支付以后读高中、大学的费用。
心酸故事
真实记录母亲的悲苦
这部小说长达40万字,记录的是一对单亲家庭母女的凄惨遭遇:文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被亲生父亲抛弃的少女,在短短的人生路上遭遇了许多磨难。为了不让女儿受委屈,为了将这个家撑下去,母亲违心地踏上了做舞女这条路;为了女儿不受“劫难”,母亲毅然离开了存心不良但经济条件丰厚的挂牌继父,不幸的是后来又无意被另一个男人骗去当了“二奶”。母女俩沦落到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境地。当女儿几次心灰意冷想到自杀时,是母亲用企盼的目光给了她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小说中的母女俩就是小秋和妈妈。在小秋5岁那年,父亲开始彻夜不归,父母之间一见面便吵闹不已,8岁那年,父亲离开了家,抛弃了她们母女,以及他和前妻生下的13岁的儿子。从此,母亲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里面的人物原型都是我身边的人,包括我自己,所有的情节也是真实的”,小秋说,“母亲太不容易了,她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习惯用文字表达的她要以此作为对母亲的纪念。
家庭变故
写作成了惟一的宣泄
1.6米的个头,齐肩长发,整齐的刘海,红色T恤,七分牛仔裤,小秋给记者的第一感觉是:淡定。而待客也极有礼貌:倒茶、让座,庄重大方的举止让你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眼前这名女子只有16岁,而且是刚刚毕业的初三学生。
小秋给记者抱来了5本日记,以及还未完全打印出来的小说《经》。小秋13岁那年,病重的爷爷带着未见到儿子最后一面的遗憾撒手人寰。爷爷的去世让她感受到生命的无常、生活的虚无,看着为了生活终日奔波劳累的母亲,烦躁的她无处诉说心中的苦闷,于是,她拿起了笔,“当初只是把它当成宣泄郁闷的出口,只想把它压箱底,留着等老了再看”。
从那时起,在双流某中学读初中的小秋每到中午休息时间,就独自来到教室里埋头于写作。小秋说,她要将母亲的故事写下来。在这漫长的3年写作中,每当小秋将自己拉回往日苦难的回忆时,她就会因为生气而写不下去,但写作是她惟一的知音,最终,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母亲无奈
被迫当一名舞女养家
小秋说,母亲16岁时与比自己大13岁的父亲同居,但一直未办结婚证,当时,父亲还有一个和前妻生下的儿子。1990年初,父亲做生意挣下了400多万的家产,一时闻名于双流县凤凰村。只可惜,有了钱的父亲开始沉迷于赌博。小秋8岁那年,输得精光的父亲离开了家。母亲不仅要照顾多病的公公,还要供小秋兄妹俩读书,在穷得没办法的情况下,母亲去做了舞女。
小秋9岁那年,母亲将自己当舞女的事告诉了女儿,她告诉小秋“做人要有良知和骨气,一切只能靠自己”。“一个母亲要做到这些,该需要多大的勇气”,虽然父爱缺失,可小秋觉得自己得到了比常人更多的母爱,她并没有觉得母亲有任何丢脸的地方,并将这些原原本本记录了下来。对于女儿写书一事,母亲曾女士也是最近几天才知道,“她不喜欢我动她的东西”,她也知道女儿将自己的经历写进了小说,并且坦然说出当舞女那段辛酸经历,37岁的她一脸沧桑。曾女士非常支持小秋,她认为女儿既然喜欢,那就放手让她自己去打拼。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