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言行不仅对子女起言传身教作用,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双亲的言谈举止还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形象。一旦父母给老师留下不良印象,孩子容易被归为问题学生,并且这个烙印将伴随孩子多年,造成恶性循环。
家长影响
曼彻斯特都市大学两名教授玛吉-麦克卢尔和利兹-琼斯经过调查后发现,学生在校表现良好抑或不佳不仅由学生本人决定,老师对学生家长的印象直接影响他们对学生的看法。
老师们通常认为,如果家长疏忽怠慢、任性、忧虑、不合作或者爱管闲事,就无法帮助子女为上学作好充分准备。他们多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容易将调皮学生归为“无法无天”的问题学生。
英国《每日邮报》20日援引琼斯的话报道,早期教育的一些原则可能也有一些出乎意料的结果,譬如加强家庭与学校沟通原则可能让一些家庭被视为学生问题行为的源头。
研究人员调查了曼彻斯特4所小学或幼儿园100名学前班学生后发现,这些四五岁的学生中两种类型行为引人关注:一种是喜欢拳打脚踢、无法完成大人要求,还有一种是经常大声喊叫、不能安静坐着听课。
通常情况下,老师会认为这些小孩子调皮好动。但如果他们的家长难以沟通或者咄咄逼人,那老师则会将这些孩子归为行为偏差生。
烙印多年
研究人员认为,孩子的“差生”名号一旦在老师、其他学校工作人员、同学和家长中广为传播,就难以“咸鱼翻身”,而人们则会根据这些印象解读孩子的日常行为。
麦克卢尔说:“孩子的坏名声一旦在教研室、食堂和家长之间传开,他们的行为就容易被解读为性格特征的一种表现。”
“学前教育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让一群单个的孩子变成一个班级,对多样性的包容度普遍较低,”他说,“教室内的纪律就是集体活动,不遵守规则就被大家认为与众不同。”
麦克卢尔还说:“小孩子易受影响,容易受别人看法的左右。如果他们被视为捣蛋鬼,将对他们的在校生涯都造成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长大后行为更加恶劣。”
专家建议
麦克卢尔建议老师们不要过早对四五岁的学生下定论,要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成长空间。“但我知道这在当下有些困难,因为他们都面临来自学校排行榜的诸多压力”。
研究报告说,小孩子必须在学前班学会表达一些东西,譬如高兴、悲伤、诚实、分享、善良和对人友善,并且知道某些行为欠妥。
此外,他们需要学习分情况处理事情,譬如举报同学的不当行为,有时候这种行为会赢得老师的赞赏,有时候则被认为是小人行径。(文/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