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婧
今天的中年知识分子同时遭遇到两个转型期:社会转型和身体转型。社会转型使他们焦虑,身体转型让他们多病。我国“英年早逝”的悲剧大都发生在45-55岁年龄段的中年知识分子身上,过劳死和亚健康已经成为这一代人的两大敌人。
“过劳死”的共同特点是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以致精疲力竭,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而丧命。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个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既有坠入疾病深渊的可能,更有成为健康人的希望。关键看你如何对待自己。
--编者
医学上没有“过劳死”的提法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大学黄席樾教授向大会提交议案,建议立法防止“过劳死”。
2005年1月末的短短四日内,清华大学两位正值壮年的教师接连去世,中青年知识分子以及白领人士的健康问题再度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一场“过劳死”到底是否应该算做工伤的争论也进入了白热化。
记者从医院工作人员处了解到,在医学上并没有“过劳死”这一提法,也很难把它归为哪一类,比如是属于职业病,还是属于生物医学的范畴,目前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过劳死”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超过劳动强度而致死,是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淤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据悉,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命名此症为慢性疲劳综合症,并拟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日本近年来把“过劳死”正式列为职业病的一种。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