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心中固有的只有小作坊才会生产不合格食品的信念被彻底颠覆
曾经一度下架的某快餐食品又恢复了销售,而涉嫌在北京传播“苏丹红一号”的源头也在广州被“揪”了出来,看起来“2005年中国食品安全第一案”就要烟消云散了,但深陷其中的消费者依旧是一头雾水,既然普通市民只要给相关部门1200元就可以检测出被怀疑食品是否“涉红”,为什么在事发之前就没有一个部门去给问题企业一点儿“颜色
”看看?不管这些问题的答案如何,“苏丹红”已经当选了“2005年度关键词”,而《2005食品安全“红”皮书》也就此被翻开。
随着“洋”企业和大品牌加入苏丹红的行列,人们心中固有的“只有小作坊才会生产不合格食品”的信念被彻底颠覆了,随之被一起颠覆的还有对这些企业和有关部门的信任。少有人去质疑有关部门的能力,原因正如他们自己说的,“在技术方面,我们和先进国家的差距很大”,在这个意义上,英国在2月18日才发现了问题,中国在3月22日就把事情基本解决了,这种速度已经是超常了。大多数人质疑的是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态度,“苏丹红事件”爆发的第二天,有关部门发言人毅然决然地表示:“中国没有‘涉红’。”而几乎所有企业也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没有苏丹红。”话音未落,3月4日苏丹红在北京等全国多地便露出了马脚,于是有关部门又说:“查出的苏丹红是舶来品。”而“涉红”企业貌似沉痛地说:“是我们过于相信境外供货商。”但随着苏丹红“生产基地”的曝光,证明了被查出的苏丹红均为本土生产之后,人们哗然了,不是哗然于苏丹红致癌毒性,而是哗然于有关部门和企业对于人们权益的漠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