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科学家和那些极力逃避社会的人眼中,他们对害羞的正常范围的认识却截然不同。决定一个人是否害羞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我们该将如何面对这个问题?通过行为研究、大脑扫描甚至是基因测试,研究人员逐渐了解到,害羞是一种复杂状态。
羞涩的人更有可能是内向型的人,但内向型的人不全是害羞的人。
人们感到害羞,肯定有其原因。但这并不仅是一个人性格内向的问题。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杰罗姆·卡格恩说:“当我们同陌生人在一起时,害羞要比正常紧张或半信半疑的焦虑状态更强烈。羞涩的人更有可能是内向型的人,但内向型的人不全是害羞的人。”
卡格恩说,我们当中有超过30%的人是羞怯型的人,但其中有很多人自己都不愿意承认。今年年初,意大利米兰圣拉菲尔大学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马可·巴特格里亚博士找了49名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害羞程度分了小组。孩子们被要求辨认一系列面部表情各异的照片,比如欢乐、愤怒、以及没有任何感情的照片。结果发现,害羞程度高的儿童始终难以解读那些愤怒和没感情的照片。
而同时的脑电波记录显示,那些害羞程度高的儿童,其大脑皮层的活动水平更低。大脑皮层涉及的思维非常复杂,这表明原始的扁桃体活动水平更高,研究人员能从这个区域检测到焦虑和惊慌。巴特格里亚博士最后总结到,害羞的儿童不擅长解读人的面部变化,这些被其他儿童当作情感交流的暗示信号,到了警惕性很高的他们这里,就会感到不安。
巴特格里亚博士说:“解读面部表情的能力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约翰·格布艾里进一步揭示了面部表情和害羞之间的关系。格布艾里不仅向成年实验者展示一系列面部表情的图片,而且还向他们展示令人不安的场面(如车祸)。他发现,害羞的人对待车祸的方式和其他实验者一样,但不同之处仍在于他们对面部表情图片的反应,这与巴特格里亚博士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格布艾里说:“这说明他们并不是感到十分害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