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的本质在于珍视健康
德国著名时间研究专家塞维特在评价“慢生活”时说,与其说这是一场运动,不如说是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快节奏的生活就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人们不断向前,没办法慢下来
。因此,“慢生活”有点“物极必反”的道理,其本质是对健康、对生活的珍视。谈到这股潮流时,著名养生大师洪昭光教授认为,“慢”能从几个方面改善人们的健康。
首先是心理的健康。根据欧洲健康协会的调查,忧郁症已经成为继癌症和心血管病之后的第三大疾病,并且发病年龄在不断下降。其最主要原因,正是长期生活在紧张的状态中、没有人可以倾诉烦恼、生活不规律且节奏太快。洪教授认为,人一旦慢下来,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品味生活,丰富阅历,从而达到减压的目的。
其次就是生理的健康。心理学家瓦格纳·林克指出,压力会导致人体产生大量的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它们通过动脉传遍全身,使感官、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肌肉等都出现紧张反应。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失眠、健忘、噩梦频繁、焦虑、工作中失误增多等现象。洪教授表示,慢下来,带来的是压力的降低、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恢复,同时还能避免体能的过分消耗。
其三,坚持慢,能让身体的运转更正常。很多平常忙碌的人在度假的时候病倒;有些人工作时没事,退休之后反而突发心肌梗死。林克指出,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紧张中,身体就会习惯于这种状态。一旦紧张因素消失,对身体来说就是一种反常现象,肾上腺素大量减少,使器官失控,导致各种疾病。“慢一族”倡导在生活中有机会就慢下来,正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改善生活、促进健康的好办法。慢生活不支持懒惰
美国休斯敦儿童医院的一位医生在谈到“慢生活”时表示: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如果慢下来,很快就会被取代。他的意见,正是很多人对“慢生活”提出质疑的主要原因。
针对这种想法,著名的“慢生活家”卡尔·霍诺指出,“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这种“平衡”的哲学思想,欧洲人很早就提出过。1883年,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出了一本名为《懒惰的权利》的书,认为只有劳逸结合才利己利人。挪威作家耳克森的《瞬间独裁者》更是深刻地批判了高速发展带给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的负面作用,强调人们应该在千变万化的社会和生活中寻找平衡。
这些名家的意见核心,其实都是“平衡”。洪教授认为,一个人必须同时具备事业心和平常心,这道杠杆一定要把握好。他指出,西方国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而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他们的“慢”我们还没法照搬。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们不走极端的生活理念和让心“慢”下来的生活意识。比如,我们可以在一年的开头做个计划,清理掉不必要的应酬和消费项目。每个月争取去郊外走一走,和老朋友、老同学聚一次。接着,将工作和生活划分开,每周两天的休息时间全部用来睡觉、看书、和家人相处,哪怕是发呆都行。每一天,中午挤20分钟时间睡个觉;尽量按时下班,买菜回家去慢慢做、慢慢吃;晚上不上网,少看电视,能和家人一起出去散散步的话,就不要犹豫。
洪教授指出,一个真正会工作、会生活的人应该“努力出汗不出血、拼脑拼劲不拼命、宽容谦让不窝囊”,满足了这样的目标,才能拥有积极而又健康的生活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