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风采
新浪首页 > 伊人风采 > 正文
芙蓉姐姐现象调查:新型偶像还是另类呕像(图)(4)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2日11:09 北京青年报

  -专家观点

  心理学家——“芙蓉姐姐”应正确认识自己

  就“芙蓉姐姐”红遍网络的现象,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王老师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进行了解析。王老师认为“芙蓉姐姐”的行为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自信与自恋,只是这种
自信与自恋超出常人。

  -其举动属于自恋行为

  王老师说:“芙蓉姐姐”说自己出名是早晚的事,说自己总是很“焦点”。一般的人就算有这样的想法,也不会这么说,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勇气敢于表达自己和肯定自己,这种表达是自信与自恋的相结合。王老师表示“芙蓉姐姐”的举动确实属于一种自恋的行为。

  -已经具有病态的特征

  自恋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王老师解释了记者的疑惑:“自恋的人往往具有优势,往往也都是自信的。“芙蓉姐姐”对自己的容貌和身材都极度自信,因此她敢于频频地在网络展示自己,她的自我展示就已经具有病态的特征了。

  -寻找一种方式弥补缺憾

  王老师又进一步分析了“芙蓉姐姐”病态的原因。“‘芙蓉姐姐’称自己出过车祸,容貌和皮肤大不如前,三次考研未果……这些不完美或者美中不足是‘芙蓉姐姐’这类极度自信的人所不能接受和容忍的”,王老师说:“她认为自己身上不应该具有这些遗憾,她不甘于平庸,不能忍受自己的失败,所以要寻找一种方式弥补自己的缺憾。‘芙蓉姐姐’选择了在虚拟世界里自我展示。”王老师告诉记者,有的人在现实中缺乏勇气,就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勇气,“芙蓉姐姐”就是这样。其实在网络或者现实世界里通过自我展示来寻找勇气不是一件错事,但是适度最重要。

  -年轻人应学会认识缺憾

  从“芙蓉姐姐”事件上,王老师认为一部分年轻人还不会正确和全面地评价自己,因此她提醒这部分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也有缺点,一味地苛求全面和完美只能让自己不堪重负和误入歧途。学会认识缺憾,尝试接受和改变缺憾才是正确的方法。如果“芙蓉姐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能接受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她会生活得很愉快,也会得到周遭人更多的理解与爱护。

  社会学家——时代造就“芙蓉现象”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刘教授认为是时代造就了“芙蓉姐姐”。刘教授说:“网络好像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在这片广阔的肥沃土地上,各种植物都以自己的形态枝繁叶茂地生长。而自从有了网络,我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很多变化,可以说网络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活方式。网络是‘芙蓉姐姐’们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

  -“芙蓉姐姐”颠覆传统偶像概念

  刘教授认为必要条件之二就是炮制偶像和泛偶像的社会背景:“在当今社会,个性被一再标榜。偶像明星与普通人的区分越来越小,每个人都能成为偶像。正因为如此,就出现了一批有意识颠覆传统偶像、告别传统明星的人。‘芙蓉姐姐’的出现和在网络上刮起的旋风,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她以真实的一面出现在大众面前,颠覆了传统偶像的概念,但同时自己有意无意借助众人的力量把自己炮制成了偶像。”

  -“假精神偶像”将会误导年轻人

  对于“芙蓉姐姐”的出现和人们的热衷刘教授表现出了担忧。“反偶像”和“泛偶像”其实并不符合文化规律和当代精神,偶像应该是代表一个时代经济与文化特征的。刘教授说:“现在很多所谓的偶像并不具备这样的特质,因此才给‘芙蓉姐姐’这类偶像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如果我们的社会和民众缺乏符合文化规律的精神偶像,也不能创造出真正的精神偶像,那我们就很难引导年轻人,甚至会误导年轻人,而类似‘芙蓉姐姐’这样的偶像也会一再出现。”

  -媒体需要有方向需要有引导

  “芙蓉姐姐”在网络上迅速成名,也让她成为很多平面媒体的追捧对象,她甚至打算举办记者见面会。媒体在“芙蓉姐姐”的事件上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体在报道的同时需要有方向,需要有引导。

  刘老师说:“一些媒体肆意宣传‘芙蓉姐姐’的私生活,对解读这种社会现象没有帮助,难免会让读者不满。其实这个人物本身具有很多真实和美好的一面,媒体是不应该忽视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伊人风采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