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无论在哪个季节,老百姓都能买到新鲜、诱人的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但同时老百姓也渐渐感觉到这种实惠的副作用——好看的蔬菜、水果淡而无味、口感欠佳,肉类也不如原来味浓好吃、香飘四溢。是不是食物营养品质的降低改变了天然食品的口感?“低营养时代”难道正向我们走来?
“食品低营养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结果”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的刘明池研究员详细地解释了蔬菜、水果淡而无味的原因:“首先,现在的蔬菜种子都是杂交品种,叫做杂种一代。杂交的优势在于丰产和抗病。但杂交之后的口味,多少总会有影响。第二,我们在塑料大棚里人为地创造出使蔬菜可以生长的光线、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但这些环境只是使蔬菜能够生长,却并不一定最适合蔬菜的生长。比如光照,我们采用人造补光,但比不上自然的太阳光充足、能量大。再次,现在农民都是‘大水大肥管理’,施用的氮肥比较多,个别菜农还存在超量施肥的现象。化肥不仅仅可以抗病虫害,还可以使作物长得更快。生长周期短了,就会影响味道。最后一点,对即将成熟的果实施加催熟剂等物质。比如西红柿,为了赶季节早上市,在青色果实上喷洒催熟剂,果实变得红而好看。可是采摘过早,自然不会好吃。”
该院研究中心从事分析蔬菜营养工作的宋曙辉补充到:“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了蔬菜的口味,也会影响蔬菜的营养成分和品质。作物的营养成分是在成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而成长周期缩短,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采摘过早等,导致作物积累营养的时间不足或者受到影响。”
“果实中的营养除了积累的原因,还有转化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柴巍中博士认为,“果实吸收了养料要转化为营养素才能为人体吸收。比如,果实中的维生素A元应当转化为维生素A。但生长周期太短,这种转化可能进行不完全或者还未开始转化,这样也会影响果实的品质”。
“食品低营养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刘明池博士说,“过去国家物资缺乏,想吃什么没什么,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农业研究一直都致力于如何使广大消费者能在任何季节都吃上丰富的蔬菜,如何使广大菜农种上丰产和病虫害少的作物。现在我们做到了。可是满足了大家的菜篮子,蔬菜的营养成分降低、口味变淡的现象却日益显现出来。这不仅仅是农业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牵涉经济的社会问题”。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