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伊人风采 > 美丽先锋 > 正文
走近院士陈文新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24日13:10 中国妇女报

  陈文新院士:1926年出生,土壤生物学家、细菌分类学家,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2001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欧莱雅中国公司为支持其科学事业捐款于她。

  2001年11月9日,中国科学院公布当年院士增选结果,陈文新榜上有名,在此之前,她已经两次在院士增选中落选,两次都只有一票之差。她自己对此毫不忌讳:“当院士需要有一定的成就,也需要一定的知名度,我的文章多数发表在国外杂志上,与国内科学家接触得比较少,院士当选也是机遇问题。”

  其实,陈文新早已具备顶级科学家的实力。她主持中国根瘤菌资源与分类研究已经20余年,分离、保藏根瘤菌5000多株,数量和所属寄主植物种类居世界首位,80年代以来她描述并发表了两个根瘤菌新属和8个根瘤菌新种,占国际发表根瘤菌新属的1/2,新种的近1/3。她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细菌分子分类实验室,建立了根瘤菌资源数据库,提出了否定根瘤菌“寄主专一性”及与植物“互接种族”传统观念的新见解,她的论文有10多篇被最权威的国际科技文献检索系统SCI收录,被引用达200多次。1998年,她受邀撰写有“细菌学圣经”之称的《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的根瘤菌部分内容。

  “我对发现新事物总是有兴趣”

  陈文新的学术成就紧紧联系着肉眼不可见的神奇生物———根瘤菌。3月21日,在“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的安排下接受京沪媒体的集体采访时,她谈得最多的也不是她自己,而是根瘤菌。

  花生、大豆、槐树、檀木、甘草、苜蓿、紫云英,这些人们熟悉的植物外形和用途各不相同,却都是豆科植物。全世界共有已知豆科植物1.9万种,其中1400—1500种在中国。豆科植物的根系中广泛共生根瘤菌,帮助固定空气中的氮并转化成养料。根瘤菌虽不可见,却效应巨大:目前全球总固氮量中仅有20%是人类工业生产的氮肥,而75%由固氮生物提供,其中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完成的又占65%。自从19世纪发现根瘤菌的固氮作用以来,人类对它已进行了100多年的研究,至今方兴未艾。

  陈文新献身于根瘤菌研究,说来话长,其最深刻的渊源在于她年轻时代与一位伟人--毛泽东主席的谈话。主席与她的父亲、烈士陈昌(字章甫)是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兼至交。1954年,陈文新赴苏留学前夕,应招到毛主席家中做客。陈文新在一篇名为《毛主席鼓励我献身农业科学》中回忆了这次难忘的会面:“毛主席走了过来,我迎了上去,他握着我的手向他的孩子们介绍:‘……她是武大学农的,你们也要去学农。’……我们谈到了改良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苜蓿、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等问题。”陈文新写道:“毛主席的亲口鼓励和教诲,以及我对毛主席做过的保证,一直是我工作和生活的动力,鼓舞着我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农业科学事业。”

  陈文新用这个故事解答记者们不约而同提出的问题:鼓励您献身科学的动力是什么?此外,她还给自己总结了四点做科学之道:勤奋、求新、认真、求实。

  勤奋--“这是最主要的一点,我自认一点都不比人聪明,就算聪明,不勤奋也不可能有太大的成就。用我儿子的话说:‘就是干呗!’我1948年进入武汉大学,当时红色学潮闹得很厉害,我也把很大精力花在学生运动上,同时只要有一点时间就学习,我们的说法是‘珍惜每一刻钟’,不敢说珍惜每一分钟吧。”

  认真--“陈文新没什么特点,就是认真对待科学研究。”

  求新--“对发现新事物总是有兴趣。100多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大豆只与某种生长比较缓慢的根瘤菌接种,1982年,一位美国科学家在上海郊区抓了一把土带回去,用盆栽种一颗豆,就从这棵豆的根系里分离出新的根瘤菌。同时也有一位中国学者做了同样的发现,当年两人联合宣布发现快生大豆根瘤菌。1984年我用这种快生根瘤菌做分类,发现它其实是一个全新的属,就命名为中华根瘤菌属,当时这种根瘤菌只在中国才有发现。细菌分类的实验室工作非常枯燥,但就是兴趣驱使着,让人觉得自己并不是什么苦行僧,用不着为工作强迫自己。”

  求实--“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我发表了中华根瘤菌新属,但当时国际上对中国大陆并不是那么瞧得起,不相信我们能做出这种发现,连我论文发表后预订的100份杂志都让人家给寄到台北去了。1992年有人发表文章反对我,我的一些同事很泄气,我的态度就很冷静:相信科学的先进技术能最终证明事物的真实结果。果然,1994年通过使用更全面的方法进行检验,又重新认定了这个属。”

  每年豆科植物开花的季节,是根瘤菌的旺盛生长期也是陈文新的漫游期,天涯海角的偏僻之地,是她和它们约会的乐土。20多年中,她和她组织的同事走遍全国各地,共调查了600多种豆科植物,其中300多种未见于权威记载。由于根瘤菌潜在的巨大效益,根瘤菌资源调查也是世界各国激烈竞争的领域,而陈文新所建立的根瘤菌资源数据库,其数量比美国最大的同类库要多上1000多种。“我在国际上也算是比较领先的。”在整个采访中一直不愿多谈自己的陈文新,对这一点却是坦然直言。

  “明白自己追求什么最重要”

  在接受此次采访的前一天,两位内蒙古客人专程拜访陈文新,谈了两个多小时。他们说:“本来以为能和院士谈半个小时就不错了。”

  其实,激起陈文新谈话热情的还是根瘤菌,只不过更进了一步:根瘤菌接种技术的普及应用。生物固氮能提高作物营养价值、减少化肥使用、增进土壤肥力,这是根瘤菌研究的实用价值所在。

  如今美国豆科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50%以上,均接种根瘤菌,发达国家施用氮肥的总量在不断减少,而中国则仍在增加,已造成环境较严重污染。在苜蓿等豆科牧草中接种根瘤菌,能有效增加作物抗不良环境能力、提高牧业生产效益、改善生态环境,陈文新由此将自己的研究和退耕还林还草、西部大开发联系在了一起。

  1999年国家发布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她和两位院士联合提出书面建议,倡议在西部扩种豆科植物,接种根瘤菌,让根瘤菌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她说:“我以前多年做基础研究,今后要拿出一部分精力用在这方面了。”

  然而,有一个问题在困扰着陈文新,那就是,虽然她已经培养了大批博士、硕士毕业生,却仍感到后继乏人。一位她曾相当看好的学生,在到国外学习三年之后,就对她表示“不想回来了”。

  1997年,她借出国开会之机,与这位学生长谈几个晚上,无功而返。她说:“他在国外工作每年能节余6万美元,我让他回国,上哪给他找这6万美元啊?”

  1999年,她又准备培养一位女学生接班,但这位学生的丈夫出国学习,自己一个人供养孩子和母亲,第一个月就开始向人借钱。而陈文新自己身为博士生导师,当时在农大的收入也不过每月1000多元。提高待遇、留住人才,对这个已经有很多反映的问题,陈文新连称她有“切身之痛”。

  至于人们另外关心的一个问题,即如何鼓励更多的女性科学工作者成长,她说:“家庭和事业这两者本来也不是矛盾,但我自己特别希望家务劳动能更加社会化,减轻女性的家务负担。”

  新一代在成长,陈文新说:“女院士少,这也不奇怪,因为院士年龄都比较大,早年女性受教育的机会较少。现在像我们学校的学生,女生得奖学金比例就比男生高。其实女性和男性的科学素质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要勤奋、勤奋。”

  “明白自己要追求什么是最重要的。你是否追求科学的成就?如果是,那么你就去努力。”在采访的最后,陈文新对年轻的女科学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鼓励。

  文/吕频

责任编辑:Mona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伊人风采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30-514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