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什么都在长高,就是大学生的身价没有长高;相反,还在一个劲地往下掉。而2005年的那场大雪又来得特别早,特别大,终于研究生的价值防线也守不住了——中国的职场的“优质股”经过20多年的攀升,在2005年开始进入调整期。
而进入调整期的另一个标志,民工的身价开始上涨,其中包括“隐性收入”的增加。
复旦大学研究生会的调查显示,研究生就业最大的障碍是学生期望与企业条件的差距太大,在研究生起薪下降的行情下,近四成研究生的期望薪资还停留在5000-7000元。但是“下降”从去年或更早的时候就已露出端倪,大学本科毕业生最先叫苦连天,把自己形容为“夹心饼”,讲实操比不上大专生,讲理论比不上研究生,而研究生也感到上有“海归”堵截,下有大学本科生追击。
到头来才发现,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某国企人事经理坦言,“本科生肯做事,研究生两年多时间并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心态却很高,让他从基层职位做起,他还心猿意马想跳槽”。而“海归”也有“水土不服”的难处,身价也一落千丈,沦为了“海带”,有的已与大学本科生看齐。
其实,这里并不存在“谁抢谁的饭碗”,而是整个就业环境造就了人才的“降级使用”,一方面,以往上了大学就被视为“社会精英”,属于社会的金字塔,现时却是多如“过江之鲫”,“社会精英”已重新定义,要么有特殊化贡献或特别才能,要么很有钱,所以现时不能以读过大学而自封“社会精英”。
庞大的“大学生职业群体”加上众多的“海归派”,与过去相比显得过于狭窄的就业层面,与现时的“民工潮”有何两样?
可以这样理解,改革开放之初的高速发展与人才的断层,造成了大学生比金子还贵;现时高等教育走向平民化,读大学如同发达国家成为“平常事”,而金字塔的顶端永远都是尖的,容纳不了的就要滑落下来,君不见美国满街都是大学生,那里的大学生什么活儿都干。以前,我们说“国家培养一名大学生容易吗”,现时则说“一个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容易吗”。
但是,民工的行情在调整期则是“逆市而上”,这得益于经济规模的扩容和升级换代,还得益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提高。
如果说,大学生与民工刚好处于职场金字塔的两端,他们都面临心态的调整,一个是“往下调”,一个是“积极提升”。在这里,倒是“往下调”不容易做到,但是除了面对现实,接受挑战,又能做什么呢?难道求助于“运程”、“占卜术”?
与其怅叹“最后的贵族”,不如“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调整心态迎接调整期吧!(文/鞠国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