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成绩单证明各科成绩,用论文、获奖证书反映专业技能,用担任干部或组织活动的经历说明组织能力、实践经验,可‘道德’却根本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可以证明”
只有14.5%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认为,“品德”会对求职有帮助。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看来,专业能力(49.2%)、沟通能力(43.2%)、适应能力(41.4%)、心理素质(32.6%)和组织能力(15.8%)才是找工作的必备素质。
近日,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和《大学生就业》杂志社承办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得出了上述结论。这项在去年11月~12月间实施的,共有3456人参与的调查同时显示,用人单位对应聘者“品德”的要求远远高于“专业技能”、“社会经历”、“学校名气”和“学历”等等。
道德可以拿什么衡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小郝在面试中经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觉得你的思想道德素质怎样?”“你的责任感强不强?”
“这很难回答,如果一个劲儿地说‘好’,会让人觉得假,像在标榜自己;但要说有瑕疵,又怕考官拿这话当真——如果因为这个被拒,多冤啊!”
小郝说,道德是一个人的根本品质,不可能不在乎。但是,求职的时候,可以用成绩单证明各科成绩,用论文、获奖证书反映专业技能,用担任干部或组织活动的经历说明组织能力、实践经验,可“道德”却根本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可以证明。“我总不能说自己扶过几次盲人过马路,乘公交车让了几次座位吧?”
北大新闻学院的硕士生小喻在进入大学之前,曾听说过一些言论——只要把成绩弄好一些,多考几个证,找到好工作就行了,没必要管什么责任、诚信之类的东西。如果关注过多,别人还可能要笑话你,说你“假正经”、“瞎积极”。
“但我发现根本不是这样。如果你的人品被别人怀疑,肯定谁也不愿意与你合作了。”小喻表示,在学习和实习的过程中,人品是非常重要的,决不亚于学习成绩和毕业证书。
小喻并不认同调查所得出的结论。他觉得,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到底怎样,这是无法量化考核的。因此,在求职过程中,自然不会有很多人刻意提到这一点,但要是由此指责大学生不注重道德是毫无根据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学院的小葛表示,如果是她,肯定也会把“品德”选在最后。“并不是不重视,我觉得我做人挺成功的,如果已经具备了这些素质,自然也就不那么在乎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