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量未婚者热烈同居的时候,一些结婚者却悄然分居———这果真应了钱钟书先生的婚姻“围城”说?然而,此刻出现的婚内分居者,却不是因为离心离德,而是企图用分居来为爱情保鲜。
“我们要天天相恋,但不要天天相见,只需要悱恻缠绵,绝不要柴米油盐,有共同的生活经验,绝不用共同的房间……”
黄舒骏的这首老歌描述的幸福理想现在已经成为婚内Solo族的家庭规范。
Solo男女们已结婚登记在册,他们的家庭比许多人要优越,但夫妇两人执意要在一个城市里分开相处,只在时间轴上的某一个点才相遇,共度浪漫后再各回各巢。他们与传统的分居人士截然不同,主动演绎着婚内的Solo身份,也就是“婚内单身”。
同城分居
Solo本意是独奏,后来引申为“单飞”。如今,这种主动选择婚内分开生活的人士在国内各大城市已不鲜见。他们通常过着“五加二”的生活,即五天工作日里双方居住两处,只有到周末的两天里居住一处。
苏婷就是婚内Solo的一员,在上海徐家汇一家网站工作的她,每天下班都要倒一段很长的地铁回到位于浦东陆家嘴的住处。而苏婷的老公则住静安区,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经营着自己的广告公司。
苏婷的房子是她在结婚前买的,婚后两人也没有搬到一处。“这样双方都有自己的空间,彼此不会干扰。”两人都觉得分开住能给自己的事业提供更多的时间。任部门总监的苏婷日常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很晚才能回家,一日三餐也都是在外面解决,回家之后则是完全放松的状态,“我的很多同事不同,她们忙了一天回家还要照顾家人,完全没有了自己。我现在的生活跟婚前没有太大区别。”
平时分开的两人只在周末或休假时聚在一起,偶尔也会相约一起吃饭或听音乐会,但如果在不该见面的日子一方想到另一方的住处,则需要电话“预约”让对方应允。如今两人结婚已经一年多,苏婷仍然觉得跟恋爱时的感觉一样,“在一起的时候,很多事情不愿意当他的面去做,怕破坏形象。”对这种Solo生活,苏婷很享受。
在上海类似于苏婷这样的家庭模式并非独有,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告诉记者,在他的朋友中有一些人就采取这种生活方式,他们分开居住的原因一半是为了工作方便,一半也是愿意尝试这种新的生活模式,“他们不会作任何努力来使两人生活在一起。”
有媒体报道,全国妇联于2002年底调查统计,北京的婚内Solo(包括异地居住的夫妻)超过一万对。在广州、武汉、天津、沈阳等其他大中城市,这些“周末夫妻”也在显现。
“独唱”不限年轻
对于Solo家庭,他们通常有一些相似的特征:夫妻双方都接受过高等教育,生活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中,他们可以方便地获得各种资讯。两人所从事的工作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具有丰厚的收入,一般而言,夫妻双方都有属于自己的住房。
而对Solo族的年龄特征却很难界定,这与通常人们认为只有年轻人才选择时尚生活这一思维定式有冲突。至少在记者了解的Solo族中并非只有年轻的成员,而是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到五十多岁的中年夫妻都有。2002年,黑龙江省婚恋家庭研究所所长郭砾所在的研究所在哈尔滨市作了一项关于Solo家庭的质性研究,以深度访谈的形式对12对夫妻进行调研。
在这些人中,有四对是年轻夫妇,均为1976年到1978年间出生的独生子女。除此之外,剩下的8对都是结婚在10年以上的“老”夫妻,平均年龄都在40岁以上。这其中又分两种类型:一种是丁克家庭,家里有两处以上的住房,有令人羡慕的工作和丰厚的收入,双方的感情也很好。但在相处10年后,彼此都觉得生活有了乏味的感觉,于是选择Solo,在自己的小圈子开始“独立”的生活。
另外一种则是再婚家庭,而且以在机关工作的人员居多,男女双方的条件都非常优越,但因为彼此都有孩子,担心和对方的孩子处理不好关系而选择“周末夫妻”。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