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从《奋斗》看叛逆的80后(8)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9日20:09 精品购物指南

  质疑四:剧中语言号称“王朔版京味儿升级换代”,但找不到当年的京味情怀了。

  石康:语言是活的,它必然随着时代变动而变化。我觉得现在有钱人才是北京人,因为只有他才能买得起城里的房子。所以,我们定义为新北京人,新北京话。不再使用纯粹的北京话,但保留了北京人的乐观、宽容和幽默。

  大家畅谈80后:也另类也真诚

  50后的赵宝刚看80后:

  80后一个显著特点是独生子女,他们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兄弟姐妹,也就缺少了交流呵护的对象。他们从小受父母溺爱,长大后发现现实跟父母说的不一样时,首先感到无助。80后好面儿、务实,也有一点叛逆。所谓社会上赋予他们的“势利、实际,没有责任感,自我为中心,消费至上”都是时代造成的。应该说他们是激情与迷茫的一代,而且懂得自我解嘲。

  60后的石康看80后:

  我眼中的80后其实很接近《奋斗》中的年轻人,千姿百态,但最大的特点是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最起码开始问自己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什么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之前的年轻人都不假思索,该结婚就结婚,服从父母、学校、社会的安排,根本不考虑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80后不管他们生活多另类,但这才是他们所谓的真诚,最初的理性曙光照在他们头上,他们开始思索那些最基本的事物了。大家形容80后好像都带有一些贬义的词,《奋斗》就是为了扭转这些贬义词。70后、60后、50后甚至再早的人,他们才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但他们表现的是为社会服务,少他们什么都不干,这从中国那些历史事件就能看出来。一旦发生文革,所有丑陋全暴露出来,那些扭曲疯狂的举动和现在人没法比,他们多拧巴啊。

  70后是一个过渡期,70后其实没什么话语权,70后作家都没几个,60后也是。后来才突然有80后爆发,代表人物就是韩寒、郭敬明,年轻人第一次取得话语权,这在中国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没出现过。所以说,现在这个社会是非常宽容的。

  80后的李红楼看80后:

  作为一个工作三年恰好处于奋斗年龄的80后北京男孩,我觉得《奋斗》的很多情节很亲切,很多事在自己工作三年的过程中也曾经感同身受。向南应该是比较能代表80后男生特质的一个角色。其实《奋斗》应该算是半纪实的一部作品,男女主人公身上表现出来的性格、嗜好是80后特点的集合体,只不过陆涛这类人算是异类。不过《奋斗》毕竟不是纪录片而是电视剧,需要向南、华子这样的同类和陆涛这样的异类。

  在我新书《一梦三年》中,我把人生分为了三个阶段,其中《奋斗》描述的是这个时间段:在一个文明社会里,如果把人的一生科学地一分为二的话,那最理想的黄金分割方法就是切割在学生和职场人交替的那一点。如果忽略掉儿时懵懂、无忧无虑的幸福时光,再刨去退休后安度晚年、坐享天伦的余晖岁月——剩下的人生就好比那个俗得不能再俗的鸡生蛋,蛋生鸡的争议典故。蛋和鸡的关系辐射到人,就好比学生和职场人的关系,蛋和鸡是两种完全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形态,虽然两者每天都一样要成长,但蛋却不能肆意地扩张——极限就是鸡的肚子,而这个肚子对于人来说就是学校的限制规则。这种限制对于蛋来说是一种阻碍,也是一种保护。鸡虽然看起来很潇洒,但它活得却很辛苦,不像蛋一样每天不用为生存而奔波,它需要做的就是与未来抗争,与阻碍自己得到幸福的荆棘抗争。

  而《奋斗》中展现的故事就是80后的人被“孵化”的这个过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热门关键词:处女艳遇婚外情八卦情场姐弟恋的精彩内容~~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