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龙应台,对台湾影响巨大的《野火集》作者,前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现香港大学访问教授,一个思考社会和时政的中年知识分子,她会如何对待忽然长大的儿子?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两代人,如何交流沟通?本文是资深书评人读《亲爱的安德烈》后的深深感慨,与大家分享。
知道龙应台这个名字已经很久,除了那些广为人知的犀利杂文,印象深刻的是她记录孩子成长的文集《孩子,你慢慢来》,当时的“惊艳”与感动至今记忆犹新。一个女人,再怎样优秀、在社会角色中不让须眉、还不断以女性主义身份呼吁男女平等,一旦做了母亲,那份细腻与柔情立刻浓得化不开,女人味十足。如今,当年龙应台笔下的咿呀学语的小天使华安已经长成了大小伙子安德烈。
安德烈14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到台湾工作,4年后返回。她发现自己面对的已经是一个18岁的青年——完全陌生且拒绝与她沟通,龙应台下决心改变这一切。两人以写信的形式交流,3年时光过去,就有了这本母子俩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
通信以生活琐事为点,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流行音乐、与同学的交往、失恋的感觉……时而探究彼此,向对方描述自己的生活图景;时而争论辩驳,探讨两代人差异的根源。鸿雁往来中,道德伦理、文化差异、时事政治、种族阶级、婚恋观人生观生死观等诸多话题在母子俩毫无矫饰、充满温情的一问一答中渐次呈现。如此对话也绝不是枯燥生硬的灌输说教,母子二人开诚布公、相互尊重,那是一个彼此打量、守望、共同成长的过程,是一点一滴精心的打磨、建造,终于构筑起两代人心灵交汇的桥梁。
中国老话讲“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古老的道理也说明了两代人难以理解交流的无奈,分明是骨肉至亲,“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了解。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或者,即使内心渴望消除隔阂却茫然无措“爱你在心口难开”,甚至造成冲突、伤害,这种“代际”矛盾在环境变化迅疾的今天恐怕更为突出。所幸的是有龙应台用博大的爱与知性理智去探索途径,而我们有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样的“参考书”。
龙应台母子集中了不同种族、不同国家及两代人的激烈对撞,或许这样的对话是特别的个案,我们做不到龙应台那样的纵论古今、妙笔生花,但亲情、母爱是共通的情感,感动之余,这样的交流给人带来许多启迪,为打破两代人之间的坚冰提供了一种方式,让我们也能伸出手去说:来,孩子,让我们一起走。(文/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