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在这本书中侃侃而谈的,在八十年代,影响过很多年轻人,尽管他们自己也很年轻。二十多年后,听他们谈中国,谈困惑,谈思考,谈改变,于是眼前拼凑起中国走过来的许多场景。
查建英
八十年代,正好是我从中学走入大学的年代,我总是觉得,一个人成年后是什么样子,和世界观形成时期的时代背景总有那么一些关系。
房龙,弗洛伊德,萨特,尼采,“第三次浪潮”,“忏悔录”,等等等等,这些名字还有这些书,虽然对于还是一个高中生的我来说,看起来似懂非懂,但是却奠定了我对哲学的兴趣,也因此决定了大学的专业。不管是在中学还是大学,朋友和同学之间谈论的最多的,是诗歌,是争辩“人为什么要活着”。
在这本书中侃侃而谈的,在八十年代,影响过很多年轻人,尽管他们自己也很年轻。二十多年后,听他们谈中国,谈困惑,谈思考,谈改变,于是眼前拼凑起中国走过来的许多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