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位于缅甸仰光的茵雅湖风光秀美、悠远宁静,但在湖南岸的一座破败的公寓里却戒备森严,高高的围墙布满铁丝网,门外有荷枪实弹的士兵巡逻,门前的路上铺遍铁钉。过去20多年来,缅甸最著名的“政治犯”昂山素季就被囚禁在这里,跨不出半步。
11月13日,当65岁的昂山素季穿着紫色的纱笼裙迈出大门,步伐轻松地从门前的小路缓缓走来,微笑着向欢呼雀跃的支持者挥手致意,人们惊喜地发现:这个失去太长时间自由的女子,依然那样美丽、从容,眼神中透着别样的自信与对自由的向往。而她个人所走出的每一小步,都始终带领着缅甸向民主自由迈进了一大步。
在茵雅湖不远处有一座雄伟的陵墓,那里埋葬着昂山素季的父亲、带领缅甸走向独立的“国父”德钦昂山将军。
半个多世纪前,昂山将军在瑞光大金塔前骄傲地宣布缅甸将为独立而战,带领缅甸人赶走了殖民长达半个世纪的英国人。外患解决,昂山却倒在内乱的枪林弹雨中。1947年7月19日,昂山正与几名部长在临时政府大楼内商议事情,突然数名手持冲锋枪的武装分子闯了进来。昂山和部长们倒在血泊里,命丧当场。那一年,昂山素季只有两岁。
父亲去世后,母亲被任命为缅甸驻印度大使,昂山素季随母亲离开了缅甸,在印度一所女子学院学习。在那里,她接触到圣雄甘地的政治与哲学思想,这也为她以后的民主政治追求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1963年,18岁的昂山素季被送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哲学和经济,她清纯可人的气质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朋友Ann Pasternak Slater回忆说:“经常身穿缅甸传统服装纱笼的素季一直是校园里男生们追求的对象,她不仅仪态端庄,而且有着高尚的情操和贵族的优雅。”
大学期间,昂山素季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各种有关父亲的缅文或英文资料,撰写父亲的传记。在写作过程中,素季被父亲无私无畏的精神以及热爱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所深深感染。她多次向同学表示,以后一定要返回缅甸,帮助那里的同胞过上更好的生活。
毕业后,缅甸正值奈温将军统治时期,素季无法回国,一腔抱负只好暂时搁置。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帮她在纽约联合国办事处谋到助理秘书一职。而奈温政权对这位“国父之女”始终很不放心,曾多次试图从她口中套出其长期计划并恐吓她不要乱来。
归国无望的昂山素季只有安静地等待机会的到来。这段时间,她的美丽、善良与执著深深打动了研究西藏文化的牛津大学教授迈克·阿里斯,两人于1971年订婚。在婚前的八个月里,素季给未婚夫写了187封信细诉衷肠,行文间忧虑重重,担心缅甸人民会误解两人的婚姻,会认定她已背叛了自己的祖国。
在信中,她写道:“我只有一个请求,如果国家的人民需要我,恳请你帮助我让我为他们尽责……但这些忧虑实在太微不足道,只要我们全心全意相爱并且珍惜对方,我相信爱与怜悯最后会战胜一切。”
婚后的十几年,素季随阿里斯在牛津静静地过日子,照顾家庭、相夫教子、陪伴两个孩子成长,避免跟流亡的缅甸异见人士接触,也从不主动卷入缅甸政治的是非之中。但她心里明白,当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她会毫不犹豫地付出自己。所以尽管嫁给阿里斯之后有资格领取英国护照,但鉴于在缅甸拥有双重国籍是违法的,所以素季一直拒绝申领英国护照。而阿里斯也很清楚,有一天命运将会让妻子在家与国之间作出艰难抉择,这位容颜清丽的眼前人绝非一般的缅甸女子—后来发生的一切都证明,阿里斯的预测是完全正确的。
父亲的女儿
她对人群说:“作为我父亲的女儿,我不能对眼前的一切继续熟视无睹。”
1988年9月,军政府血腥镇压了民主运动,但军方将领许诺会举行大选。在此後的缅甸政坛,昂山素季及其支持者一直是任何人都不敢小视的一股力量。
但军政府拒绝承认这股力量,反而质疑昂山素季的爱国心。当权者把她称为“阿里斯夫人”,因昂山素季的丈夫是牛津大学学者、英国人迈克尔・阿里斯(Michael Aris),并指控她为民族的叛徒,是英美新殖民策略的工具。
她如今已是世界上最知名的“良心犯”,但这场斗争也让她付出了沉重的个人代价。
她一直拒绝离开缅甸,因担心一旦出国便永无回国之日。她丈夫身患前列腺癌来日无多时,缅甸军政府仍拒绝给他发放签证以便他能去探望妻子。
阿里斯于1999年3月去世。缅甸军政府提出让昂山素季出国,以参加丈夫的葬礼,但遭到她的拒绝。
尽管屡次遭到逮捕、软禁,但她一直不愿多谈自己经历的苦难。她表示,这本来就是从事民主运动的“职业危险”,而且与缅甸人民的苦难相比算不了什麽。
2002年接受路透采访时,昂山素季说:“我们所拥有的是恒心。不是耐心,是恒心。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都准备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