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高满堂,1955年出生于大连,下过乡、读过大学、当过老师、写过小说,现为大连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国家一级编剧。主要电视剧作品有:《闯关东》、《大工匠》、《家有九凤》、《常回家看看》、《漂亮的事》、《天大地大》、《错爱》、《北风那个吹》、《满堂爹娘》、《钢铁年代》、《雪花那个飘》、《我的娜塔莎》、《大河儿女》、《中国故事》等。
由陈宝国、冯远征、姜宏波联袂出演的《钢铁年代》作为开年大戏,从2011年元旦起登陆天津、北京、山东、河南四大卫视,因该剧是国内少有的工业题材大制作,播出后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前不久,记者专程采访了这部戏的编剧高满堂。他透露,今年国内多家卫视将播出5部由他创作的电视剧,除《钢铁年代》外,还有《雪花那个飘》、《老病号》、《我的娜塔莎》和《中国故事》。可以说,2011年将是中国电视剧的“高满堂年”。
高满堂说:“我创作的,必须是那些共和国不能忘记的人,是给我们精神力量的人,而且让我们的世界观、让我们的人生观充满了积极和愉快。一句话,‘真正的中国人’。”
记者印象
难忘“青春开始的年代”
初见高满堂没有丝毫的陌生感,喝大酒,说真话,我口述我心,够范儿,够爷们儿!
如果你对他不熟悉,那么他的“儿女”你一定认识,《闯关东》、《家有九凤》、《北风那个吹》、《大工匠》、《钢铁年代》……瞧瞧,这么多好看的电视剧都出自他的手笔,这人肯定得有那么点意思吧!
1955年,高满堂出生在大连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从小就是一个迷恋电影的“电影虫子”,因为家里兄弟姐妹多,没闲钱让他买电影票,他就爬树、翻墙,想尽一切办法去看电影。不仅自己看,他还会“做电影”给大院里的小伙伴们看。他用一张透明的玻璃纸按在小人儿书上用钢笔照着描画下来,连成一串后,找一个木盒子,一面白墙,用手电筒照着,把他描下来的画投影在墙上,并且一边放一边给“剧”中所有的人物临时配音。这种最早的“脱口秀”极大地锻炼了他口头创作故事的能力,无意中成了他日后口述剧本的基本功。
不错,观众熟悉的这么多好看的电视剧正是这位著名的金牌编剧口述出来的。每天早上5点半,高满堂就起床,先到附近的农贸市场去买海鲜,这是他身为大连人的口福。住在海边,与海为伴,碧海蓝天,不仅养眼,还能随时吃到最新鲜的海产品,难怪他剧中的台词都那么鲜活灵动。
其实,口述的方式是最适合戏剧创作了,他在那讲,实际上也是在那里演,一段段故事,一个个人物,一句句台词,在他口述的过程中,已经立体了,活了,从他的口中一个个蹦了出来,在打字员录入的过程中,他们已经有了形象,有了血肉,甚至活灵活现,追着赶着问他:我下面该做什么?我后来的命运是怎样的?
每天清晨,当打字员端端正正地坐在他面前之后,他知道,“演出”就要开始了。每每这时,头一天晚上在心中打好的腹稿便在喉咙下面等待着,跃跃欲试。他需要先按一下昨天的“暂停按钮”,稍事温习,便开始重新“入境”。一部30至50集的电视剧本,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工作量,每每沉浸其中,便犹如灵魂附体,当剧本从他嘴里一个情节、一个情节说出来的时候,他既是男主角,又是女主角。实际上,打字员成了他的第一个“观众”,他创造了故事和角色,又集编、导、演于一身地把它们呈现出来,所有的台词,先由他的口说一遍,不是人话的,先就毙掉了。一段情节完了,打字员停了手,抬头望着他,一片寂静。这时他开始紧张,如同演员在台上忘了词。他不能停,他要让这故事进行下去。这时,他或许更像一个说书人。
高满堂的创作就是这样进行的,半年的深入生活,在路上,在炼钢炉旁,在黄土地里,在大河之滨,在异国他乡……这时,他是一个虔诚的倾听者,他“张”着耳朵也“张”着心,像海绵吸水一样,体验别人的生活,汲取大量的营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渐渐融合,一点一滴地创造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生动的故事。然后,他开始掌勺“上灶”了,这是另一种启程,马拉松式的长途跋涉,当他创作的人物一个个从他口中“蹦”出来的时候,便立刻有了生命,有了性格,有了故事。
高满堂的作品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粗犷、大气,十足的爷们儿范儿!《闯关东》、《大工匠》、《钢铁年代》、《天大地大》,无一不体现着一种民族史诗般的悲壮与豪情,但细心的观众也会发现,在这如洪钟般鸣响的音色里,其实还暗涌着一种悲情与浪漫的旋律,《家有九凤》、《错爱》、《北风那个吹》,在这些剧作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心中的那份纤细与柔情。别看这个貌似粗糙的东北汉子一副不修边幅的随意状,其骨子里却也藏着一汪水似的浪漫。尤其在《北风那个吹》这部“带着高满堂自传色彩”的作品中,记录了他“青春开始的年代”,他借用女主人公牛鲜花的口说道:“表哥,我这个人虽然表面看来粗粗拉拉、风风火火,其实心底里是浪漫的。你可能不知道,我喜欢看爱情小说,喜欢文艺,喜欢穿样式新颖、色彩鲜艳的衣服。可是我现在这个位置,怎么敢呢?我这些年心里一直苦恼着,挣扎着……”当夏雨饰演的男主角帅子在僻静的雪地里,迎着飘飘洒洒的雪花,舒展双臂跳起了“北风那个吹”的舞蹈时,高满堂心底的浪漫便升到了极致。
入行做编剧27年,在高满堂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在召唤着他,就是“要写出别人没有认识到的东西”。为了这个梦想,这个当年从山东闯到大连的关东汉子,这个当年窝在1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笔耕不辍的文学青年,这个如今已经开上好车住上大房子的“金牌编剧”,依旧执著一颗不肯媚俗的心,孜孜不倦地书写着他的下一个、再下一个故事。
终于,《钢铁年代》再次为他奔涌在心中的激情打开了一扇门,让他创造平民史诗的梦想再次成真。高满堂说:“几年前,我在创作《大工匠》时,在一个老板那里看到一本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鞍钢志》,里边记载了中国工业的‘长子’鞍钢的艰难发展历程,这让我心情特别激动,觉得这是个重大题材,一定要拍成电视剧。可以说,这部剧,大的历史框架肯定是真实的。在鞍钢采访期间,我与创造了那段历史的老厂长、老工程师进行了深入交流,搜集到大量创作素材。至于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则是虚构的,但这些人物也非常接地气,不是凭空编造。我在工厂生活多年,接触工人很多,已形成一个人物气、人物场,工人的形象已活在我的脑海中,创作时,不用我找他们,他们主动就来找我了。包括陈宝国饰演的尚铁龙、冯远征饰演的杨寿山,都有我在采访中遇到的工人的影子,然后把他们拼接组合起来。我相信,很多老工人看到这部剧后,会很满意。”
记者:对中国影视剧越来越浮躁的现状,我觉得您关于呼唤原创、呼唤责任感和正义感的提议特别好,能再谈谈您的看法吗?
高满堂:电视剧是一种重视娱乐性的艺术品种,“娱乐化”本身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我们用什么来实现娱乐,在娱乐中又向社会、大众传递了什么样的文化信息和价值取向。我不喜欢将娱乐庸俗化,更反对不惜损害文化传统积淀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惜败坏社会公认的道德价值体系,去制造“新、奇、特”,进而获得收视率及其背后的经济利益。一部作品,不去思考如何引领精神进步,而是刻意污染精神家园、败坏价值体系,哗众取宠、故作叛逆,是可悲的,更是可耻的。
我做编剧已经27年了,其实我从1983年开始搞电视剧,那时候中国电视剧完全依赖于文学,就是文学有闪光的东西,我们就去改编。之后,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电视剧出现了一个转折,开始提倡原创。因为文学的营养完全不够电视剧用了,到了2000年以后,这种原创性的体现越来越强烈。
记者:但是对于电视剧制作方来说,用小说改编是一种讨巧,不是吗?
高满堂:是,但是制作方的成本就加大了。再者说,一部成功的小说,你改成电视剧,改好了,是小说的功劳,改不好,就是编剧和制作方的事了,这个压力是很大的。包括最近有人找我,约我把小说《白鹿原》改编成电视剧,我就非常犹豫,最后我回绝了。需要说明的是,我不是一味反对改编。许多优秀的文学、戏剧或其他形式的作品,应当成为电视剧创作的一座宝库,应当以电视剧的方式将其更广泛地传播开来。我之所以少做改编,原因有二:一是我绝不愿意肆意篡改和降低原著,使精品变为俗品、糙品。二是我自以为面对精品要慎重,面对名著要敬畏,与其说可能误读或误解名著,莫如写自己有生活、有感受、有发现的素材。我写了700多集的电视剧,改编的只有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