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烦恼,但少抱怨
南方日报:米兰·昆德拉有一个小说叫《慢》,里面写到一个骑摩托追求快速度的快节奏现代年轻人,也写到了古代有一个生活节奏特别慢的骑士。现代青年的快生活故事特别狼狈,而古代骑士的慢生活特别美妙。我们现在是一个节奏非常快的时代,怎样才能寻求一个办法让它慢下来?这个慢是完全的心理感受,还是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来实现?
于丹:你这个问题问到了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我最早想办法让自己找慢下来是什么方式?是在心里唱昆曲。我从小听昆曲,昆曲很慢,后来在好多特别心急气躁的时候,比如熬着有些不想开的会,或者我不想待但必须待着、还得气定神闲的,我怎么办呢?我就在心里自己唱昆曲吧,还没唱完呢,散会了,挺好的。
人真得找点仪式,就能慢下来了,心里就安静了,我为什么在30岁以前,不爱茶,不爱古琴?就是觉得这个东西太慢了,太静了,跟我当时的生活节奏,跟我自己的内心状态的缘份没到。人到40岁以后就更忙了,需要非常慢的节奏来平衡,因为慢完了以后我会快的更有动力,其实人慢下来,是为了达到一个平衡,我老相信人有很多东西总量是等份的,你要是有特别快的地方,很多东西你身体老循环的话,人不就耗死了?就是慢一点找到一个调节与反差。什么事能慢?我最早挺迷泡茶这个事。我自己的生活就是这样,我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穿着睡衣烧矿泉水,我刷牙、洗脸回来,这个水就正好烧开了,我的紫砂小壶里就放上茶叶,喝着早上第一泡茶,就觉得把阳光沏进去了,然后这个时候就可以从从容容想这一天的事。即使是早晨上课前,我都先沏茶,我越是觉得特别紧张的时候我越得喝点茶,因为它让你的心慢慢降下来了,大热天,夏天起来一身汗的时候,我也得喝茶,因为喝茶之后,我觉得比喝冰镇可乐更降温,更舒服,更解渴。但是20岁的时候我就一定不肯相信,我喝冰镇的多解渴。人的生活方式,在你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下,会有变化,不到那个时候可能体会不到。
我还想说体会不到的时候不必勉强,不必说我非得怎么样,我觉得,今天这个世界,我们可能在道德标准上还有一些规范统一的标准,但是在生活方式上,统一的标准越来越少,它就是看每个人的一种修炼和缘份,但是慢下来这件事情是2011年中国的一个主题词,因为大家知道,快了是会追尾的。
慢下来,快了会追尾
“不亦快哉”是在穷困潦倒的日子里面找到的
南方日报:你把自己的这本书比做搭建了几座亭子,让行人进来歇脚。当一个行人肩膀上的负担过重,走到亭子都要费很大劲,对于这样的跋涉者,你又如何帮助?
于丹:这也是社会普遍现象,为什么说要找到零成本的(方式)?我在这个书里引了一些例子,其中包括金圣叹的33个不亦快哉,你知道他说的不亦快哉是什么事吗?就是寒风萧瑟的时候我在屋里念书,我在破屋子里总听闹耗子,我心里就生气,不知道又咬了我什么书,不知撕了我什么衣服了,突然见一大猫在旁边,目光炯炯,屏息静气,这猫扑出去,然后听见一声,耗子没了,他就说不亦快哉。
在家里突然有一个朋友来了,好久没见,他一看这朋友来了,来不及让座寒喧,他就跑进屋,一把抓住他老婆说,你告诉我咱家还有下酒钱吗?他太太很贤惠,把下个金錾子说这个给你吧,他一看金錾子够我们俩喝三天的,不亦快哉。他们家富不了,来个客人都当老婆的首饰,他也挺乐。看人家放风筝,风筝线断的不亦快哉,这就是顽童心理。然后说自己当县官打退堂鼓,下班了高兴。欠人家一屁债,最后把债都还清了,这天觉得也挺高兴的。
实际上这33个不亦快哉我都挺感动的,我们生活都不容易,身上的担子有轻有重,咱都在这条路上,总得想办法让自己轻盈点。一方面我不认为说我这本书就是灵丹妙药,我从来不对自己的东西期许太高,没有一本书能让所有人都觉得一下子醍醐灌顶,到了什么样的境界,我们的文化到今天是如此多元,每个人从方方面面得到启发的,只要高兴一点,在生命中找到更多的不亦快哉,我觉得就行。我特别喜欢林语堂,我在书里说了很多林语堂的东西,林语堂曾经说,中国人是世界文明的伟大的悠闲的民族,他说美国人是世界文明的伟大的忙碌的民族,他说美国人似乎有三大恶习,就是讲求成功,追求效率和准时的时间。这叫三大恶习,可是我一看,我们现在都开始羡慕美国人休闲,从林语堂先生到现在不到一个世纪,我们中国人已经变成了伟大的忙碌的民族了。
所以,怎么能让我们的悠闲的生命质地重新唤醒呢,能让我们的生命里多一些不亦快哉的时刻,那无非都是一些穷困潦倒、捉襟见肘的日子里面找到的那种不亦快哉吧?我在这个书里很希望跟读者沟通的是一个生活态度,你要想让自己轻松的话,你会寻求办法的,我们每个人在一个起点上寻求自己不同的出路。
南方日报:现在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对于那些生活贫困的人,比如上不起学的人们,还有毕业工作养不起自己的人,你想说什么?
于丹:今天这个社会,大家都生活在两条线的体系之内,第一条是以法律为核心的制度保障,它保障公民的公平与安全,最上面一条线是以伦理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它提升我们的内心自律和幸福感,其实从我以前讲的内容,到这次讲的生活方式,都是上线里的,都属于确保了生命的安全和基本尊严之后,我们在生活当中调节自我的情趣,要不怎么叫趣品人生,因为是有趣的事。
但是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在整个社会层面上去完善底线,其实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要呼吁、要建设,我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看这个国家制度的完善,让它更公平,更尊重每个公民的尊严和自由,更公开,更透明,确保我们的底线更扎实一点,其实这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事情永远不是道德伦理的界面所可以替代的。一方面我自己在文化普及,但是我不愿意过分夸大文化的作用,如果我们说文化就能拯救一切,文化就能够让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欢心烂漫,那是一种虚伪,因为我相信文化会改善人的内心,但是整个这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其实还依赖制度的整体提升。
南方日报:登陆百家讲坛之前,你是北师大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上百家讲坛以后,你的名声传遍海内外,也有一些利益随之而来,对于这些名利,你是怎么处理的?
于丹:坦率说,对于名利我不刻意追逐。因为我觉得,生命随缘就好,刻意回避和刻意追逐是一样的。我只知道,我印在名片上的,只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这就够了,这是我的身份,别人说你怎么样,其实你可以先不去管它,
但是你说名有没有好处?有的时候大家说你赶紧呼吁一件事,比如关于慈善的,关于妇女救助的,关于儿童的……有些是特别小的群体,比如白内障、血友病的时候,如果你用好了,用在好事上,知名度也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我自己从来不滥用这个“名”,我女儿上学了,我跟她爸爸说,你可能操劳一点,孩子这几年只能你去开家长会,我不希望别人说这孩子是谁的孩子,名如果用在孩子身上,就变成了孩子的拖累。我女儿是个特乖的小孩,一上学的时候,乖乖坐在窗口,过两天回来,好孩子有好孩子的烦恼,她说我们班就两个特别闹的小男孩,老说话,老师把我放在他们俩中间了。我说他俩还说话吗?她说他俩还说话,而且还拿尺子打我后脑勺,她姥姥就很心疼的说,你要不要问问老师,我说不管,她现在已经进入社会了,这些事情让她自己去适应,别人对她怎么样,就是一种人际交往,她要能在说话的小孩之中还能做一个好孩子,这不是给她创造一个环境么?老师又没有歧视她,还是把她作为一个好孩子搁在那儿的。咱总不能为调一个座位还把自己的名字报上去吧?
名这个东西,它已经来到我身上,我要是说深恶痛绝我觉得挺做作的,但是不要让名利之累去累及自己的家人,更不要累及更多的人,把握好这个分寸就行了。大学的课你照样得上,你自己是谁,你得知道——这就是我现在的态度。
于丹谈四季喝茶
中国人春天、夏天都喝新采的不发酵的绿茶,为什么呢?它含有最多的茶多酚,里面有最多的维生素,断去了青色,马上就开始让你喝进口,降噪、去火,能够跟春夏这个燥气上升的季节,在人体里达到平衡。秋分一过,大家就开始喝乌龙茶了,因为乌龙茶是半生半熟的半发酵茶,它恰好就是介乎最冷和最暖季节之间温润的过渡。等到寒冬天大家都喝熟茶,浓浓的红茶,熟普洱,在最萧瑟的季节,用最暖的茶来平衡人跟自然。
于丹谈旅行
一个人不去亲山临水,没有办法去体会整个自然造物给我们的场,我一直很喜欢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地是有精神的,它的精神是什么,你不去山巅水涯怎么能体会呢?人如果不像苏东坡那样去登庐山,怎么能知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纠缠一件事往往是身在此山中,没那个高度你不可能换角度,人不像陆游那样去登山临水,不可能知道山重水复疑无路,眼前柳暗花明又一村,人如果不像李白去登山的话,不会知道“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不像杜甫那么登山的话,你也不知道什么叫“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怎么能体会到临绝顶的意境?
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不大,登上泰山而小天下,觉得天下也不大,这是为什么呢?人拥有了高度就有了同比例的眼界,所以山水浩荡一直都在,是我们躲在楼房不去亲山近水的,我希望我们找到一种宜适感,它是中国式的,它是低成本的,它是一种带有仪式的,我们找到这一切的时候,可以让我们今天这种疲惫、繁忙、喧嚣得到平衡而已,这不能说这一切都不要了,这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多元选择的时代,每个人都很忙碌,我也不能说大家浪掷浮生,我们都不建功立业了,停一停是为了再上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