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有专家建议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也有专家说放开二胎政策,百害而无一利。网间对其利弊也开始了热闹的讨论……
“什么时候放开二胎?”这虽然并非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每每抛给公众,总能引发舆论的波澜。
近日,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小平对这个话题的回应,就把波澜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小平表示:“放开二胎政策,百害而无一利。”但这一说法,似乎很难得到众多网民的认可。事实上,在的评论中,网民们几乎“一边倒”地不认可李小平的观点。
专家观点针锋相对
要说社科院研究员李小平如何定放开二胎的利弊,还必须从一份报告说起。
据媒体报道,这份报告名为《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它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起成立)“集结国内20多位顶尖人口学者”,历时两年的研究成果。
报告提出,我国应实施“生育自主、倡导节制、素质优先、全面发展”的新人口政策。而最为可行的方案是分区域分步骤放开二胎,这样,既充分考虑了政策调整时间的紧迫性,又避免了人口短期内的剧烈变化。
此外,报告课题组专家建议,“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
至于报告结论的依据,专家们认为,主要基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出生性别比例失调、人口红利消失等原因。
李小平对上述专家的观点不留情面地进行了反驳。
“老龄化所产生的劳动力不足问题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他认为,现在的“民工荒”,成因在于用工方式问题,而并非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不足问题。“工厂招工时只要40岁之前的劳动力,‘40后’、‘50后’根本不录用”。就一些工作而言,所有年龄段都适合,甚至面临“劳动人口过剩”情况。
此外,李小平还提出,“如果当前公共服务措施不先行、不到位,即便放开二胎政策,很多家庭都不敢生。”
然而,不少网民认为,李小平尽管大胆作出“放开二胎政策,百害而无一利”的判断,但其依据却并不合理。
如网民“且听疯语”认为,李小平的判断过于绝对,“既然说放开也不敢生,又何言放开百害而无一利?”
网民“热情小北京儿”则并不认为应该把放不放开二胎政策,归咎于公共服务是否完善的问题上。他(她)表示:“我们这代人,好多都是老二。在我们小时候公共服务不比现在要差?条件要差?但我们还是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了。独生子女,很大方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百害无一利’,严重了吧。”
“放开时间”令人不解
同样,也有网民认为,“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的建议也不切实际。
署名为“毛开云”的作者认为,这也许是个“坏主意”。他撰文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如果‘生育自主’,富翁富婆要生多少孩子?明星名人要生多少孩子?连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上也有嘉宾想生‘一个足球队’呢;‘倡导节制’当然很好,可是有多少人会响应倡导、会节制?”
此外,他还提到,“中国地大物博,但总资源就这么多,人口越多,分摊到每个人身上的资源就会越少。”
网民“BlueUmi”也赞成人口控制。“我妈生了俩,假如当年没有计划生育的话,我家现在就是四个,想想都觉得可怕。在以前生活水平普遍比较贫乏的年代,要真一人带着四个孩子(我爸在外地当兵)这日子没法过。”
不过,考虑到孩子成长、教育等问题,许多网民仍然赞同放开二胎。只不过,他们认为专家提出的“2015年”似乎缺乏可靠依据。如网民“淑女野男”就认为:“按照目前中国的资源和对全球资源依赖的可行性、环境要求、国家安全等要求,综合考虑才对。”
依据计划生育国策,二胎也并不是完全被禁止的。据媒体消息,“从1987年开始,甘肃酒泉、广东南海、辽宁长海、山东长岛、黑龙江黑河等全国十多个县市和地区都进行过二胎政策的试点”。
但由于在试点过程中,出现了人口增长失控等问题。仅有少数地区坚持到现在,比如山西翼城。
“不敢生”与“不想生”
近年,也有消息表明,更大规模的放开二胎,可能成为现实。
2010年2月,在南方十二省人口计生委主任座谈会上,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赵白鸽传达了国务院领导近期有关人口计生问题的重要讲话精神,表示“‘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
这一消息,很快被媒体解读为官方发出“5年内不放开二胎”的信号。人们也很容易据此联想到,计划生育政策在5年后,也就是2015年,可能会有松动。
而2015年正好是《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报告中,建议放开二胎的时间。
然而,即使2015年,国家真的全面放开二胎,人们也未必就会多生一个孩子。
越来越多的人切身体会到,当下抚养两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不少网民就在评论中现身说法。
“我和老公是双独,但都不打算要,一是负担太重,二是没人帮忙带孩子。社会压力这么大,算了,还是别生了。”网民“滔滔爱吃面”坦言。
网民“请叫我晶晶王”更是吐苦水道:“不生,没人带。一个就已经把我和我妈磨死了。”
网民“小包子有大味道”甚至觉得:“现在别说二胎了,好多年轻人连一胎都不想生。”
归结起来,这些“不敢生”与“不想生”的心态一方面源自于年轻人追求生活轻松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是工作压力大、抚养孩子费用高等社会因素所导致。(法治周末记者 尹丽)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