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陷入“恐婚时代”

2014年03月27日14:23  中国青年报 收藏本文     

  明知难有结果,但李建国还是会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不时由媒人带着去相亲。“父母担心驳了媒人的面子,就没人再给介绍了。”

  因为拒绝这样的相亲,27岁的他还挨过母亲的打。

点击图片进入第一页恐婚时代

  彩礼要“三斤三两”,男方父母不能超过五十岁

  同为80后的崔博和许海宁,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馆陶县,在工作之余,两人在县城成立了“茨花青年影视工作室”。

  截至目前,他们拍摄的六部作品中,2013年推出的《恐婚时代1》和《恐婚时代2》在互联网上最受欢迎。“《恐婚时代1》的点击量达到20万,《恐婚时代2》更是在100万左右。”

  崔博告诉记者,这两部反映农村男青年“娶不着媳妇”和“娶不起媳妇”的影视作品之所以引关注就在于其“接地气”。

  《恐婚时代2》中,女方向男方提出索要“新三金”作彩礼。“‘新三金’可不是金项链、金戒指和金耳环。”许海宁介绍说,“新三金”就是三斤 100元面值的人民币。在剧中男方年迈的父母将100元面值的人民币,一张张用水浸湿,然后在用抹布擦干,为的就是过秤时,使人民币能更“压分量”,而又 不被女方发现。“这些情节都来自真实生活,而故事的主人公也都是有原型的”。

  有农民告诉记者,一般三斤重的百元面值人民币约有十万元。

  由于“找媳妇难”,导致冀南农村娶媳妇越来越贵。

  2012年,由于女方提出3万元彩礼的要求,导致曲周农村青年张嘉最终和女友分手。“当时,曲周的彩礼钱也就是1万6千元。”时隔不到两年,娶媳妇的彩礼钱已涨到了5万元。

  记者采访时发现,借着结婚向男方索要钱物的花样可谓不断翻新:彩礼“万紫千红一点绿”——“万紫是一万张5元的,千红是一千张100元的,一点 绿不是翡翠就是玉”;“一动不动”——“动的是小汽车,不动的是二层楼”;“万里挑一”——“订婚时男方就要给女方一万一”……

  不仅索要钱物,而且还对房子、汽车,甚至对男方父母年龄都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有的女方提出房子必须是紧邻主要街道,小胡同里边不行!”有农村青年告诉记者,因为家里有车的话小胡同里车过不去。

  女方要求到县城买房子,成为这一两年间邢台、邯郸一些县城房价上扬的主要原因之一。“去年年初还每平方米2000元呢,今年就3000元了!”有馆陶男青年表示。

  “一团院、二层楼、彩礼就要三斤三两、家里四轮汽车两头尖、父母不能超过五十岁。”有当地农民将娶媳妇时女方提出的条件编成了“数字口诀”。

  至于父母为什么不能超过五十岁,一位馆陶农村男青年解释说:“父母超过五十岁,需要照顾,将来还不能带孩子!”“多现实啊!”坐在旁边的一名男青年愤愤不平地说。

  如今的高额彩礼之风,甚至在已结婚的小夫妻中也引发了矛盾。“我们村的一个小媳妇,嫌前几年彩礼要得少,带着孩子就回了娘家。”李建国告诉记者,“小媳妇宣称,婆婆不给补上5万元,就坚决不回家。”

  越是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女方彩礼要得越多、提的条件也越苛刻。

  “就担心姑娘过门后吃苦,提前先要出来。”邢台平乡县有农民告诉记者: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借钱娶媳妇已是常事,“甚至有的贷款结婚”。

  “目前涉及婚约财产纠纷的案件逐渐增多,呈上升趋势。有的为追回婚约财产甚至引发了恶性事件。”作为基层法律工作者,就农村婚约财产纠纷日益增多的现象,吕善平最近在呼吁各方关注。

  网络时代的农村青年,婚恋观念却停留在20年前

  对于时下专业媒人组织的程式化相亲,张嘉概括为:“她问你什么,你就回答什么;她怎么问你,你就怎么问她!”而在他并不算短的“相亲史”上,不同于这样的相亲交友,只有过一次例外。

  说起前年的那次恋爱经历,张嘉认为还颇有些戏剧性。“姑娘是一天晚上我用聊天软件的‘搜索附近人’的功能,搜索出来的。”姑娘所住村庄与张家相隔三里地。

  相比相亲直奔主题的程式化问答,张嘉和姑娘在互联网上的聊天可谓“天马行空”。一聊十几天后,张嘉得知姑娘还“没婆家”,于是提出“见个面”。

  有了之前的充分了解,两人很快确立恋爱关系。虽然最终因为彩礼等问题,两人没能走到最后,但张嘉坦言,这才是恋爱的感觉。

  记者了解到,在邢台邯郸一带的农村青年中,有张嘉类似经历的并不多。虽然邢台、邯郸一带农村青年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打工的不在少数,但 绝大部分男女青年还是回乡谈婚论嫁。穿着时尚的他们在恋爱婚姻的途径、方式上和二十年前基本一样——由媒人带着相亲、订亲、结婚……

  “即使是在外边谈了恋爱,一般父母的态度也是能拦住就拦住。”曲周李于子口村有村民告诉记者,当地农民还是觉得结婚对象是“本乡本土”、“知根知底”的更踏实。

  吕善平也发现,跨区域的农村婚姻,由于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甚至为人处事上的差异,更容易引发夫妻、婆媳矛盾,离婚率较高。

  于是,每年打工青年春节返乡时,各村相亲的汽车会把村子道路两边挤得满满当当。“跟赶庙会一样!”崔博说,“哪个村都这样!”

  在李于子口村,记者了解到,和二十年前一样,如果相亲见面的男女感觉不错,就会一起赶个集。“就是一起到集上转一转。”有村民对记者解释,如果双方感觉还可以,男方就给女方买件衣服;如果女方感觉不行,男方给买衣服也不接受。

  赶了集、买了衣服,双方接下来就会订亲。“很快!”这位村民告诉记者,从相亲到谈婚论嫁,就见个三四面。

  吕善平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到,农村青年中的离婚率有不断提高之势。“离婚率提高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思想意识在进步。”但这位法官同时认为,“闪婚闪离”与时下农村青年“结婚草率、离婚草率”的现状也不无关系。

  去年,许海宁曾试图为农村青年男女搭建交友恋爱的网络平台,改变当地农村青年几十年不变的婚恋方式,但却以失败告终。

  “当时的想法挺好。”许海宁花200元购买了相亲交友程序放在有关网站上。他还计划依托这个网络平台,再策划一些线下的活动,比如野炊、春游等。

  虽然在《恐婚时代1》的片尾他还为此打了广告,但这个相亲交友平台却一直人气低迷。“究其原因,不外乎由于害羞、不好意思,不愿参与。”他不禁感叹道,网络时代的农村青年婚恋观念为什么还依旧停留在20年前?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400-690-0000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