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浪女性 > 正文

2009《心理月刊》绿刊卷首:与众不同(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2日11:58  《心理月刊》

  导语:他说,他尽其所有的努力,就是想活得与众不同些。她说,我就是不甘心过这种庸常乏味的平常日子。

2009《心理月刊》绿刊卷首:与众不同2009《心理月刊》绿刊卷首:与众不同

  我想起少女时期,自己尽所有的努力,也是想活得与众不同。我刻意迟到、早退,在那几秒钟里,毫不在意地承受着所有人的目光。我把当年流行的圆领套头运动服翻转过来,拆掉领口、剪去下摆和袖子的一圈勒边,整件衣服变得毛绒绒、肥大大,我就穿得像丐帮一样,在校园里满意地逛着。我雨天不打伞,中午人家休息我跑到阳台上朗诵—是一本自己都不忍卒读的拜伦诗集后来,30几岁的一天,在西藏,在一艘驶往对岸的渡船上,一个女友冒然对我说:“你应该把自己再放开一些,比如尝试剪个光头什么的?”我反问她,“我有什么必要要这样去做呢?” 我没有这种渴望啊。又想起早以前放胆尝试过短寸,好看呀——之后,剪各种发型都无所谓啦,剪坏了,再长呗。只是这些,她怎么知道?

  那一刻我意识到,我在该淘气的时候淘气过了。父母经受过我张牙舞爪充满叛逆的青春期,当然离穷凶极恶动物凶猛被完全放任的状态还大有距离,这就留下了不那么彻底的小阴影还有待折腾。经过此样青春,我长成一个要忠于自己独立意志的人,按着心性做自己喜欢的事,哪怕错了。

  在青春阶段,大多数人都是一边找着归属感,一边又是那么地怕自己淹没于人群中,拼命地想要知道自己是谁,试图确立“我”的独特性。

  前些日子去东方先锋剧场看话剧“如果我不是我”。剧中一直想做音乐、到酒吧唱歌的男主角,书读到博士,却要在职业和女友的选择上,被母亲以爱的名义、以死挟迫着让步。最后他背上吉他、放弃留校名额,踏上了西去的火车,竟惹得全场掌声雷动。我看得心酸。那就是“我不是我”的痛苦和愤怒。已是成年,却捍卫不了自己的独立意志,他们将会多么强烈地渴望自己想要的自由啊!

  他说,他尽其所有的努力,就是想活得与众不同些。她说,我就是不甘心过这种庸常乏味的平常日子。那是一份宝贵的寻找自我感的努力。只是跃过后青春期,还要带着对自我的不安和怀疑,异常辛苦地补回少年一课。说辛苦,也不准确,因为相对痛苦,乐趣是他们要的。但滞后,必会让已熟谙甚至认同权威、规范的心,又有着另一种分裂—憎恶这些父母意志的象征。为了与众不同,他们横了心用少年般的冲动在成人社会里行事,有幸者极可能成为富创造性的天才,不幸者却要因自我的不稳定感消耗在自己制造的冲突里。

  让每个人都成为他/她自己,无需刻意寻找,已了然自己的与众不同,实现着自我价值,有和谐的力量支配自己。而这对自然的方式就是应时而生。其实,环境问题变得日益尖锐、紧迫的今天,不过也是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不肯顺应自然,在寻求与众不同的道路上,耗能太大吧。本期我们推出了绿色专刊。《心理月刊》(微博)讨论环境问题的视角仍放置在自身的独特性上,谈绿色的关系、绿色的成长。人对他人、对自己的关系搞和谐了,我们与自然就不会不断冲突。我想人对自身观念的转变,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吧。

分享到:

手机访问女性频道,潮流、情感、八卦随时随地一网打尽

留言板 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