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重新进入围城不抱希望
记者:您对婚恋题材的关注与您本身的婚姻经历有关吗?
王海鸰:我对婚恋题材的关注,不是刻意为之的。我生长在一个非常温暖的家庭里。我的父母感情非常好,所以我从小也非常渴望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但可能就是因为希望越
大,失望越大吧。
婚姻的失败使我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对我自己的反思是,我没有选对人。而且,我虚荣了,我结婚有很大的成分是结给别人看的。着急也是有的,我结婚时35岁,来自于父母和外界的种种压力,使我渴望摆脱单身生活。从我自身的体会来说,没有结婚之前,压力那个大呀,好像嫁不出去,都对不起别人。结婚后,一度有昂首挺胸,天蓝地阔的感觉。实际上,不结婚又怎么样呢,只是那时我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
记者:您以前曾经用“仿佛不曾有过”来形容自己的短暂的婚姻。您现在对婚姻的态度是失望的吗?
王海鸰:应该说是不抱希望。我只对亲情抱希望。要说那段婚姻给我留下来的,首先是一个儿子,再有就是对男人那种迷信的破灭。我相信爱情,但是我不相信爱情永恒。我觉得永恒的爱情只有两种,一种存在瞬间,就瞬间而言,它是永恒的。及时结束,也是永恒。另外,化爱情为亲情的情感,是最永恒的。
记者:您离婚十多年了,一直孤身和儿子生活着,从来没有想过会重新进入围城吗?
王海鸰:一开始是顾不上,那时孩子还小,完全要靠我自己养活他,当时我的离婚协议书是这样签的,不要抚养费,但我如果意外身故,孩子得归我妹妹。为什么?我怕孩子没有人管。我想,我生了他,我一定要养好他。所以,在生他以后的头三年里,我什么都没有写,那时候每个月挣200多元钱,保姆费就得80元。我带着孩子,整天处在一个狼狈的状态当中,根本没有心思想结婚的事情。
我也曾经考虑过,但我的个性使我对婚姻不抱希望。我不需要生存型的婚姻。当然了,倘若爱情能飘然而至,十全十美,那又何乐而不为。
作家简介
王海鸰
著名作家,著名编剧。
1952年12月生于山东。16岁当兵至济南军区某部海岛,做过通信兵、卫生兵、业余宣传队队员。1983年调至总政话剧团任编剧。
主要作品有小说《星期天的寻觅》、《牵手》、《大校的女儿》、《不嫁则已》、《中国式离婚》等;电影《小岛》、《走过严冬》;电视剧《爱你没商量》、《牵手》、《不嫁则已》、《大校的女儿》、《中国式离婚》等;话剧《洗礼》、《冲出强气流》等。电影、电视剧、话剧曾获国家级各种大奖。 (记者 郑媛)
[上一页] [1] [2] [3]